紫云县新院村:“牛人”带领村民发“牛财”

2021年06月28日16:28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这头大公牛,人家给我2万元我都不卖,留着育种,现在好种牛难找啊。”走进紫云自治县猫营镇新院村富民肉牛养殖合作社,几十头肉牛正在圈舍里悠闲地吃着草料,村主任、合作社负责人于以伦指着一头膘肥体健的牛说“别小看这些肉牛,它们可是村里的‘富种’”。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正学着技术、带着资金跟着于以伦一起发展肉牛养殖,在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敞亮。

西门塔尔肉牛。于以伦摄

示范带头闯新路

新院村曾经是猫营镇典型的贫困村之一,山多地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以粮食种植、庭院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当初全村共有建档立卡户184户66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2%,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石山区。没有增收产业,如何改变全村人的生活现状、带领村民富起来,是于以伦一直思考的问题。

村民也知道从贫瘠的土地里刨不出多少食来。大家也想通过养殖增加收入,可养殖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又存在风险,因此,对于走养殖脱贫致富的路子,村民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了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一直在外打工的于以伦毅然辞掉工作,决定回乡创业。因为父辈都养过牛,他从小是放牛长大的,对牛情有独钟,所以选择了肉牛养殖。

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肉牛养殖技术, 从场地选址、品种选择到消毒防病、饲料搭配等,于以伦养牛之路的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开始养殖几头到后来慢慢变成十几头,养殖技术逐渐成熟,于以伦心中有了更大的构想。

打造专业养殖场

于以伦瞄准扶贫优惠政策,通过镇政府以农户入股方式补助50万元,加上自己投入90万元建了牛舍、买了牛种,从2018年养殖场建成至今,累计养殖肉牛65头,现在年收入已达20余万元。村民们看到于以伦养牛有钱赚,也开始向他讨教,跟他一起养牛。 

产业发展要成气候,专业化指导少不了。于以伦在镇党委的引导下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免费为学习肉牛养殖的农户提供防疫防病等技术,并帮忙引进牛种,现在村里已有十几户加入到养牛队伍中来,一家养七八头牛,养成后可以自己卖也可以就近卖给合作社。“我从2019年开始养牛,从最初的2头牛发展到如今的9头牛,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建档立卡户于行书如是说。

该村合作社于2018年1月3日正式挂牌成立,总投入140多万元,是一个集配种、饲养、草料加工、育肥牛收购为一体的典型示范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固定员工4名,养殖西门塔尔牛32头,利木赞牛35头,带动50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年分红700元,并种植黄竹草100亩,带动附近30户农户就业。

通过养殖肉牛延伸产业链,盘活大山经济。种植的黄竹草为肉牛提供了充足优质的饲料,肉牛粪便可作为皇竹草、粮食种植的有机肥,探索出一条“草-畜-草”互支互促、循环发展的新模式。

帮扶贫困户增收

“他是我们村的土专家、致富带头人,是他带领我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得到于以伦帮助实现脱贫的建档立卡户段廷红说,要是没有他带头,我们根本不懂得养牛赚钱,现在家里养两三头牛,一年收入两三万元,比种什么都强。

该养殖场的成立,带动了该村及周边村寨群众的养牛热情与信心,如这板组的于行龙、段朝和,新院组的于培贤、于以龙,大坝组的于行波、于行书等。“如果村民门完全掌握了技术,且市场行情好,还可以增加更多收入。”于以伦说。

作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成为精准脱贫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于以伦带领新院村通过“合作社+大户+农户”方式为产业扶贫“加猛火”,逐渐将产业拧成“一股绳”,除肉牛外,还因地制宜养殖林下鸡2000只、林下蜂100箱,肉鸡2万羽。

新院村林下鸡养殖场 。于以伦摄

新院村林下蜂蜂蜜 。于以伦摄

谈及下一步打算,于以伦表示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800平方米圈舍专门用来育肥牛,现在的场地专门用来养殖母牛,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持续保障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增收。(唐光艳、王江松)

(责编:潘佳倩(实习)、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