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华永)贵阳市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落细考核办法以及建设特色园区等举措,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提质增效。
优化布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推动开发区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衔接,科学划定开发区“四至”红线范围,将《贵阳市开发区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列入《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聚焦六大新产业,结合各开发区产业基础及发展愿景,推荐各开发区首位产业、潜力产业进行上报。引导新建项目向产业集群聚集,2021年1月到4月,新开工开发区工业项目57个,总投资184.1亿元。
扩量提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开发区标准厂房建设,持续开展闲置厂房清理,推动项目建设从“项目等落地”到“厂房等项目”转变。1月到4月新建标准厂房61.7万平方米,存量标准厂房使用率达到87.3%。推动开发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开发区基础配套能力。1至3月新增道路建设11.23公里、供电管网12.92公里、供水管网9.7公里、排水管网10.03公里。
锚定目标,落细落实考核办法。严格按照即将印发的《贵州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将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分别划分为两类组别,在相关板块进行差异化测评,对开发区严要求、严考核。坚持“亩产论英雄”,会同贵阳市自然规划局开展园区用地情况总调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全面评价等有关工作,实施土地综合利用考核评价、亩均产出指标综合评价。
立足实际,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加强统筹调度,推动恒力(贵阳)产业园、苏贵产业园、中医药产业园、贵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比亚迪智能制造产业园和花溪区表面处理产业园等一批专业特色园区、基础配套园区加快建设。目前,比亚迪智能制造产业园两条生产线已投产,恒力(贵阳)产业园按计划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