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农妇书写爱亲奉献佳话

18年如一日照顾智障小叔子

2021年06月22日17:29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俗话说,长嫂如母。这话用在杨兴琴身上,恰如其分。1975年出生在大方县鼎新乡新发村新建组的村民杨兴琴,丈夫去世后,十八年来,无怨无悔照顾智障小叔子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杨兴琴给公公穿衣服。李蕾摄

1998年,杨兴琴与同组村民周安银结为伉俪。结婚后,公公婆婆体弱多病,小叔子也患有精神智障需要照顾,虽然日子清贫,但丈夫忠厚勤劳,杨兴琴担起了与丈夫一起照顾家人的重担。在夫妻俩的勤劳操持下,眼看着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没想到,晴天一个霹雳,2003年,周安银意外去世,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下,杨兴琴崩溃了。

杨兴琴牵着公公和小叔子散步。李蕾摄

看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听着公公婆婆悲恸的哭声,看着小叔子一脸的无欲无求,杨兴琴强忍着泪,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今后要扛起生活的重担了。

杨兴琴为小叔子洗衣服。李蕾摄

都说屋漏偏逢连夜雨,丈夫去世不久,公公又因悲痛在干活时失神撞伤眼角,视力受损,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婆婆多数时间服侍公公,于是,照料小叔子的重担全落到杨兴琴一个人身上。

一边是自己的两个孩子,一边是生活起居都要人服侍的小叔子,还时不时要帮助婆婆照顾公公,生活的压力让杨兴琴既心酸又无助。一些好心人见杨兴琴拖着一大家人辛苦过日子,都劝她趁年轻早点改嫁,过自己的幸福生活。面对众人的劝说,杨兴琴说出了自己的择偶条件:就是再婚,我也要带上一家人一起出嫁。

许多想与杨兴琴重组家庭的村民,因为这个条件都望而却步,毕竟,服侍一个与自己没有丝毫血缘关系,而且还是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傻子,不是谁都有这个勇气的。

最终,杨兴琴的善良、大义,深深打动了同组村民周安孟,在村民们的撮合下,周安孟来到杨兴琴家,与她一道承担起照顾前夫家人的重担。结婚那天,两人商定:杨兴琴留在家里种庄稼、养猪喂鸡、照顾家人,周安孟到周边乡镇从事建筑活。夫妻二人风雨同舟、齐心协力,共同撑起这个多难的家庭。

说不清话,不会穿衣,吃饭要拿好筷子才知道张口,有时候大小便就直接拉在床上,小叔子的智商和自理能力只相当于小孩子,照顾他的辛苦不亚于带自己的两个孩子。从事农活时,怕小叔子四处乱跑,杨兴琴就把小叔子带到田间地头,既能方便看着小叔子,也能手把手教他些简单的劳作。每天晚上,杨兴琴都要为小叔子洗脸洗脚,盖好被子,关上灯再离开。夜里,担心他着凉,还会时不时过来给他压实被子。

杨兴琴以常人无法忍受的耐心和坚强的意志,默默无闻照顾着智障的小叔子,给家庭带来温馨,也给村组邻里树立了榜样。自从有了周安孟的帮助,家里的经济条件逐渐好了起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青春容颜到白发初现,从正值青春到佝偻微显,杨兴琴照顾智障小叔走过了18年。18年来,杨兴琴用瘦弱的双肩扛起长嫂如母的重担,用善良诠释了长嫂如母的情怀,用朴实与爱心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李蕾)

(责编:唐杰(实习)、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