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修好共产党人心学——丰碑与实践”主题采访团来到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探访这个苗寨奋力后发赶超的精彩故事。
驱车进入化屋村,平整的柏油路在山间环绕,一座座独具特色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的“招牌”产业。
“早些年,化屋村麻窝寨的村民要出山需要翻过悬崖‘手把岩’。由于交通闭塞,出行艰难,当地很多苗族同胞甚至一辈子都未曾踏出过这片土地。”化屋村驻村干部艾星说。
以往,化屋村有两条出村路,一条是乘木船走水路到鸭池河上岸,去到老贵毕公路;另一条是走山路,翻过陡峭的山崖前往黔西城区方向。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新仁乡党员干部带领化屋村群众齐心协力,奋力打通致富路。2004年,新仁乡到化屋村的毛路修通;2007年,硬化的旅游公路通达化屋村;2017年,通村通组路修到群众家门口。
路通了,怎么发展?化屋村地处乌江南源和北源交汇处,这里山势雄奇、水域宽广、风景如画,被誉为“乌江源百里画廊”,保存完好的原生态美景成了化屋苗寨的优势。依靠奇山秀水,化屋村做起了旅游文章,实施特色民居改造,建成化屋码头、舞台、广场、宾馆、接待中心,逐渐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迎来了游客。
“从春节期间到现在,我家开船的营业额达到9万元,是以前的3倍。”从事游船运营的村民尤荣学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后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如今,化屋村已有星级度假酒店1家、特色民宿6栋、农家乐近20户、农家旅馆4户,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吃上了“旅游饭”。“我们还开设长桌宴、组建歌舞队,平时组织村民排练苗家敬酒歌、舞蹈,有游客来就为他们表演,让游客不仅能观赏美景,还能感受苗家文化。”艾星说。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这两年,化屋村开办了扶贫车间,发挥民族手工艺优势带动群众增收。目前,扶贫车间有刺绣车间、缝纫车间、蜡染室、设计室、裁剪室、产品展示间等厂房18间。
“目前,车间苗族服装年产量可达3000套,今年预计产值将达600万元。”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说。为了拓展市场,杨文丽尝试直播带货,一场直播销量最好的时候能卖十几套民族服饰,交易额达到5万元,生产的香包已经卖到香港。
如今的化屋村,风景优美、产业兴旺,民族特色刺绣、乌鸡生态养殖、经果林套种中草药、乡村旅游等产业风生水起,正以全新的面貌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彭刚刚郑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