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物种数量高达24547种 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缤纷图卷

2021年06月14日08:18  来源:贵州日报
 

细数贵州“生态家底”,物种数量高达24547种,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纵览境内山川湖泊,植物、动物相处甚欢,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缤纷图卷。

天地与我合一,万物与我共生。丰富、独特、多样,是贵州生物多样性的“代名词”,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精彩篇章和重要支撑。

独特地理孕育丰富性

清晨,桐梓县黄莲乡的护林员魏大茂照例走在巡山护林路上,突然看到一个黑影在前方一跃而过。定睛一看,发现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叶猴。

这件事发生在3年前。回想起来,魏大茂依然激动,“自从那次看到黑叶猴后,我还看到过金钱豹、飞狐等。”海拔1800米的黄莲乡,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85%,为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贵州境内山脉众多,绵延纵横,海拔最高点为2900.6米,最低点为147.8米,较大的海拔差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环境特征,也孕育了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

据了解,目前我省已建立了种类丰富、类型多样、特色突出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2020年,林业系统管理的全省自然保护地共有318个。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建立自然保护地是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项关键全球战略,52.68%的自然保护区对减少森林丧失具有积极作用,而森林是很多物种赖以生存的基础。

“我省的318处自然保护地,聚集了贵州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最富集的生物多样性,最精华的自然资源和自然遗产,最特殊典型的地理地貌,最独特的自然景观,是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多彩贵州公园省建设的最重要支撑,为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贵州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调研员孙贵红表示。

和谐生态造就“基因库”

去年10月,修文县扎佐街道把七村,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濒临绝迹、古老的淡水腔肠动物——桃花水母。据介绍,它最早诞生于5.5亿年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对于水环境的要求极高。桃花水母的发现,恰好能证明当地水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今年1月,贵阳市南明河水东路段以及遵义市新蒲新区相继发现全球濒危物种中华秋沙鸭的身影。作为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也因生态环境日益向好,回归故地。

如今,人与自然正在寻找一个和谐相处的平衡点。当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那些濒临消失的动植物也逐渐找到了最适应生存的方式。

贵州被誉为中国物种的“基因库”,拥有全世界分布最为密集、面积最大的桫椤林,全国保存面积最大、最为完好的原生地带性水青冈林,全国唯一生长在石灰岩上的大面积原生性黄杉林,还拥有黔金丝猴、黑叶猴等300多种贵州特有或主产动物,以及珙桐、银杉等280多种贵州特有或主产植物。据统计,目前全省动植物物种数量在全国排名第4,其中动物排名第3,植物排名第4。一些此前在贵州没有分布记录的植物,也在被发现。

呵护家园织密保护网

自2016年起,观山湖区便以高等植物、野生脊椎动物为重点,逐步从百花湖国家湿地公园扩大到全区范围,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验证)调查。

从现存物种、外来入侵物种数量,观山湖区通过固定普查样点法、样线法、分子鉴定法等多种方式,逐步摸清辖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底数,为系统性建立生物多样性物种库、基因库、数据库,常态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动态监测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贵州坚守发展和保护两条底线,不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织密生态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省已建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各类型各级别的自然保护地网络。通过不断完善全省自然保护地法规制度,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逐步规范化和程序化。主要围绕自然保护地,通过科学考察、样地监测等方式,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同时,各地结合自身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越来越多的群众从生态旅游中获得经营性收益。(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申云帆)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