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之大者,为国为民。古人云“诗言志”,“文载道”。这“志”与“道”,首先是“公志”与“公道”,而个人的“私志”与“私道”则当统一于“公志”、“公道”的深刻社会意义中,与之熔铸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家国情怀。也就是说,艺术家要有担当,要有责任,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其艺术创作要成为民族复兴奋发向上的一份重要精神食粮,要为时代言伟志,为社会施教化,为人民美生活。已故当代著名国画家李小可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以翰墨书写家国情怀,以丹青记录时代旋律的优秀文艺工作者。
2016年,李小可先生在西藏采风途中
李小可先生家学渊源深厚,他自幼追随父亲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系统研习国画山水,延续着“写生”这一李家山水的精髓,多年来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以手中之灵动笔墨,描绘祖国大好河山,讴歌多民族团结统一,创作了一幅又一幅砥砺奋进的美丽多彩画卷。回首既往,先生曾多次强调:“北京是我从小生活居住的地方,我的家;西藏是我的精神家园,我的第二故乡;而黄山是我探索山水画表现的重要契机与内容。”北京、西藏、黄山,串起了他艺术创作的主线。
2014年,李小可先生在黄山写生
古都北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非李小可先生的出生之地,但他以“二岁小宝”之龄进京,又在此挥洒过童年勤奋学习、青年踏实工作的汗水,因之,北京既是他磨砺自我精进画艺的家园,也是他成年成名成家之后“传道、授业、解惑”的生活家园与精神文化家园。举凡红墙黄瓦的古建筑、柳荫匝地的什刹海、声闻四达的钟鼓楼,在他笔下皆有呈现。正如先生所言:“如今,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与历史、文化、经历、情感紧密相连的家园环境,在你还来不及回首关注时,不知不觉中就消逝了。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宫墙下的杨柳、皇城外的红墙、老槐树组成的静谧林荫…… 这一切无不牵动着人们的情思,成为人们情感的依赖与精神的寄托。作为生存在这个变革时代的人,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忘却昨天,必须面对未来创造明天。”
李小可:《宫墙》 94.5x95.5cm 2004年
因之,李小可先生的艺术生涯里, “水墨家园”始终是他关注与表现的母题,先生期望用他心灵的水墨语言来记录那渐渐逝去的家园的浓烈印象与记忆。以水墨家园题款的作品、有雪的北京或北京的雪,反复出现在先生的笔墨世界里,如《水墨家园》、《夏》、《雪》、《宫雪》等。这些深度直面生活与时代的北京题材系列作品,以错综复密的线条勾勒古树高墙与青砖灰瓦,以巧妙擦刷变幻出多变墨痕呈现出宫墙、院落丰富的历史肌理,以恰到好处的留白展示冬雪的精神,既融合了李家山水重拙的积墨传统,又凸显了李小可先生善用对比强烈的线性水墨的自有艺术特点,洋溢着浓浓的人文亲情。
李小可:《水墨家园》 150x690cm 2009年
李小可:《雪》 68x68cm 2010年
水墨承载着东方传统文化的精神高地,它代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殊艺术语言表现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是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赓续与衔接。李小可先生因善缘而结识水墨,因宿命而选择水墨,更是在水墨生涯中熟谙了水墨的深刻涵义。1978年,先生陪父亲李可染去黄山写生,并有幸遇到了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此后他曾多次赴黄山写生。在多年品读及写生习练中,先生发现黄山与水墨有着天然的本质契合,“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无黄山,不水墨”。他常说黄山是中国山水画的圣地,因此而钟爱黄山,称黄山与他有着深厚的缘份,是他自己的老朋友,是他重回水墨的地方,画黄山和画好黄山是他的责任。2007年,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成立黄山书画院,特邀先生任书画院院长。这更加延续了他与黄山的一世情缘,同时令先生肩负起了画好黄山、为黄山奉献的责任。
他的黄山及其周边皖南村落的写生,强调对程式化语言的研究,以自身传承的李家独特笔墨融合时代新意,师法造化,并以艺术家尊重自然万物热爱民族文化的丰厚情感,寄意于水墨,将黄山的云烟缭绕、变化莫测、奇美险绝,皖南村落的葱茏润泽、层叠多变的雄奇瑰丽之景,尽展于笔端,创作了《黄山墨韵》等传世之作,在北京系列所表现的人文亲情与藏地系列所表现的精神礼赞之外,开创了一条寻味自然、蔚然新风的黄山与皖南村落艺术之路。黄山与皖南成为了李小可先生探索山水画表现的重要契机与内容,也成为了他流连忘返的艺术家园。
李小可:《水墨造化》 193x690cm 2014年
李小可:《云山》 70x68.5cm 2011年
李小可:《天都迎客》 180x96.5cm 2020年
艺无止境,大爱无疆。为了寻找新的绘画语言和感受,李小可先生曾多次流连西部藏地。历经黄河源头、长江源头、柴达木、阿里、珠峰、那曲、玛曲、碌曲、夏河……先生常道:“有了和藏地藏人近距离接触的机缘。藏地的纯净博大,浑厚苍茫;藏人的真切挚热、刚悍和淳朴,都给自己以震撼----那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神秘境地。自己企图走得更近,可它永远在远方,永远包含着变化、失去与永恒……”如果说古都北京与“三山五岳”中的黄山,是李小可先生近处的水墨精舍,那么藏地就是他远方不灭的精神家园。
李小可:《山魂》 123x246.5cm 2017年
藏地是李先生永恒的艺术生命情结,自1988年首赴西藏写生起,他先后三十余次入藏,一次又一次出现在玛尼堆和经幡前,用脚步丈量雪域高原的山川大地,用翰墨定格苍茫藏地的旷达辽远。先生孜孜不倦地用手中的镜头和画笔记录当地具有珍贵文化价值的风土人情,几乎以毕生的精力全力以赴地推动藏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2003年,他开始创作《藏迹》系列版画。这组以独特视觉的人文关怀与艺术笔触来呈现的探索之作一经展出,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2014年起,李先生致力于赞助和策划“雪域彩练”“大美西藏”“蓝天净土”“藏缘”等主题的当代西藏画派艺术展,有力地推动了西藏文化艺术的发展。在他的水墨世界中,《苍茫》《山口》《雪域山魂》《天边》等作品极具视觉震撼地呈现了藏地的雄壮山势,《佛》《祈天》《寺》《纳木措的风》等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藏地的文化特征,《行》《阳光》《喜悦》等作品真诚地展现了藏人淳朴的生活和乐观的精神。数年里,李先生用藏地水墨作品默默传达着生命的温情、可贵的敬畏和精神的超越,他的作品也因之闪耀着雪山般圣洁的人文光芒。
李小可:《山魂》 99x105cm 1999年
李小可:《春月》 97x89cm 2015年
李小可:《寺院的风》 46x52cm 2018年
李小可:《山魂》 105x102cm 2017年
李小可:《梅里山魂》 96x180cm 2013年
晚年,李小可先生将目光投向了贵州省苗乡侗寨的文化事业发展,积极支持黔地山区的脱贫攻坚。他曾多次深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区开展写生绘画与文化扶贫工作,不仅留下了大量描绘民族自然风光和人文生态的艺术精品,还曾将创作作品《山魂》捐赠慈善事业,作品拍卖所得善款变成十辆救护车,送到边远山区,使更多人的生命得到救治。当他了解到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全国最后一批脱贫攻坚出列的深度贫困县,当即牵头筹资为该县沙子街道岩门村建设文化站图书室,润物无声地为当地山乡百姓和留守儿童们输送大批包括艺术启蒙、文化传承在内的丰厚的精神食粮(此项是先生未完之事,现正在进行中)。
2020年,苗岭画院在黔东南成立,李小可先生出任名誉院长。他发来祝贺视频,并亲笔题写了“苗岭画院”匾额。2020年10月15日,苗岭画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艺术文化介入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振兴研讨会》,先生欣然出席,会上做了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发言,他铿锵有力地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物质需求上可能是相对落后和贫困的,但是在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来说,并非是贫困的。”而今,恩师言犹在耳,墨仍盈目,音容笑貌却已无法可见,念之唏嘘,痛惜断肠!
李小可:《贵州写生—黔东南黄岗侗寨》 55x100.5cm 2016年
李小可 :《贵州写生—朗德苗寨》 55x100.5cm 2016年
何止是北京,何止是黄山,何止是藏地,何止是铜仁,何止是黔东南!祖国的大好河山,皆为李小可先生情牵心系的美好家园!在他的水墨艺术世界里,他所描绘过的风土,不是“别处”,也非“他乡”,无论快速发展的都市,还是脱贫攻坚的乡村,处处都是有着像父老乡亲们一样熟稔的故土家园!
有国才有家,国是最大的家。李小可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人间冷暖,脚踏奋进步伐,笔蘸恋乡之情,他把目光投向乡土,把激情托给艺术,精读大自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本书,虔心为祖国山河立传,为人民生活绘美,着力展现华夏千里江山,真实描绘时代繁荣景象。他的一生简单而丰富,平凡而崇高。他的漫漫艺术人生路,不管是远赴山区,还是居留北京,笔下的水墨世界,永远都呈现出“远看是前行,近看是归乡”的温暖敦实的人文特质,无不饱含着质朴而深厚的家国情怀! 近二十年来,小可先生更是积极参与公共美术事业的推广普及,坚持并弘扬中国山水画教育,培养了大批立足传统勇探新路的中青年画家,是他高山仰止的家国情怀的又一真切体现!
家园之恋,淋漓笔尖;斯人已去,嘉德永存。以此短文深切怀念李小可先生,因为先生和我们都“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系李小可艺术工作室画家、苗岭画院院长,作品图片由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