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突破200万,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

遵义打造都市圈推动新型城镇化

2021年05月20日08:33  来源:贵州日报
 

在近日召开的遵义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上,遵义市明确加快推进以打造遵义都市圈为牵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今年4月12日召开的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强省会”工作大会上明确:遵义作为全省第二大城市,要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加快形成融入成渝、联动贵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同贵阳唱好“双城记”,构建以遵义主城区为中心、周边1小时通勤范围的城市组成的遵义都市圈,建成辐射带动作用更强的省域副中心。

“做大做强遵义都市圈,是省委着眼国家发展战略、立足全省发展大局作出的战略部署,是遵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强劲引领,是以都市圈建设引领带动新型城镇化实现大发展、大提升。遵义都市圈不是空间的分割、经济的封闭、物理的固化,而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遵义市委书记魏树旺说。

对此,遵义市准确把握以遵义都市圈建设为牵引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方向。通过区域间、城镇间的组团集约发展和互融互补共进,提升遵义都市圈内部承载力、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引领遵义全域高质量发展。确保到2025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65%以上,遵义都市圈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围绕目标,遵义市委对遵义都市圈的发展,初步设想“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十四五”时期为遵义都市圈重点培育期,同时也是努力追赶贵阳、与贵阳唱好“双城记”的追赶期。到202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突破200万,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加快推动遵义都市圈融合发展,初步形成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都市圈,建成辐射带动能力更强的省域副中心,初步成为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第二步,“十五五”时期是遵义都市圈深化发展期,同时也是与贵阳齐头并进、唱好“双城记”融合期。到2030年,遵义都市圈内交通互联便捷高效、基础设施一体管护、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发展高度协同,各类生产生活要素高度集约,基本实现高度融合发展、一体协同发展,助推遵义建设更高水平的省域副中心,成为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

第三步,“十六五”时期为遵义都市圈基本成熟期,同时也是与贵阳联动发展,助推黔中城市群建设的成熟期。到2035年,各县(市)区联动形成高度协同发展的成熟型都市圈及小型城市群。遵义都市圈联动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成为黔中城市群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关键枢纽,共同形成西部地区实力强、发展快、质量高、活力足的黔川渝大型城市群。

围绕省委“城镇承载能力、城镇经济、城镇品质、城镇治理和城乡融合发展”五个大提升要求,结合制定目标任务和遵义市情实际,该市将围绕“五个聚焦聚力”,强力推进以遵义都市圈建设为牵引的新型城镇化。

在做大城镇经济实力上聚焦聚力,该市将紧盯“3个2000亿”目标,做大做强城镇经济。即到2025年主城区、仁怀市和其他县(市、区)经济总量均突破2000亿元,力争主城区到2025年中心城区首位度提高到35%、2035年提高到40%以上。为此,该市将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做强城镇工业经济、消费经济、创新经济、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夜间经济”“数字经济”等,优化城镇经济结构,增强城镇经济活力。

在提高城镇经营效益上聚焦聚力。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做好城镇增值文章,实施提升城镇品质“十大工程”,增加城镇有效投资,带动消费扩容提质。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以城镇独特颜值气质特质引才引智、招商聚财。

在提升城镇功能品质上聚焦聚力。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用3年到5年时间完成全市251个老旧小区、100个棚户区(城中村)和185条背街小巷改造,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科学合理布局城镇商圈、学校、医院、社区,加强交通、信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更加快捷便利宜居的“15分钟生活圈”。

在优化城镇品牌形象上聚焦聚力。该市注重品牌打造、形象提升,坚持“内塑为本”,在规划建设上突出山水特色、保留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气质,引导市民自觉提升文明素质、自觉参与城市管理、自觉维护城市形象,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着力营造“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人爱”的良好氛围,让“红色圣地·醉美遵义”更加深入人心、美名远扬。

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上聚焦聚力。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做大做强城镇与做美做靓乡村相结合,推动城乡互融并进、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产业壮大、人口集聚推动城镇空间扩张、规模扩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衡,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对城镇的发展支撑力和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富强 通讯员 李培松)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