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个特色稻在贵州参加“海选”

2021年05月17日08:26  来源:贵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覃淋)5月12日,贵州大学教学实验场,一块四四方方的试种田里正酝酿着一个关系贵州百姓饭碗的“大计划”。

600份来自贵州及世界各地的水稻秧苗,一行行分批栽下田,迎接它们的将是一场严格的“晋级考试”。

“通过各地水稻种质资源的集中种植,我们可以进行观察和评价,建立一个种质资源库和评价体系,最终筛选出最适合在贵州生长的水稻品种,并利用相关生物技术,对水稻培育加以人工干预,达到更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炎炎烈日下,方中明望着一株株绿油油的育苗,眼中闪着光芒。

方中明是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第七批创新类“千人创新创业人才”。他和他的团队潜心于贵州特色稻农艺性状评价及分子育种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水稻是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贵州纬度低海拔高,热量适中、雨量充沛,适合种植特色优质稻。历史上贵州多地有“贡米”的记载。目前全省各地也均以稻米为主食,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遵义、黔东南和铜仁等地区,面积1000万亩左右。

水稻种质资源丰富、但保护与利用不足,特别是地方特色稻单产偏低、品种数量和种植面积急剧减少等问题,是当前贵州水稻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快速实现水稻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使地方特色稻产量、品质和抗逆三者实现协调统一?

从实验室到田间,方中明制定了“四步走”计划——

第一步对前期已收集的“大白果糯”“黑糯米”和“香禾糯”等贵州地方特色水稻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进行系统性评价。第二步利用各种生物技术手段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关键分子调控网络进行解析。第三步对这些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逆性调控中的不足通过传统和现代技术手段予以遗传改良。第四步是对已遗传改良的优异材料进行鉴定和评价,最终达到贵州地方特色稻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协同遗传改良。

“这是一项接地气、造福百姓的科学研究。”方中明说。

基于此,方中明和他的团队近五年主持了国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项相关项目课题任务,在国内外顶级期刊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今年刚发表的揭示氨基酸转运蛋白、小分子RNA等对水稻分蘖和产量的调控机制两篇论文,更是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并填补了贵州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方中明表示,争取用3到5年时间,将研究成果转化到田间地头,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责编:唐杰(实习)、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