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6年9月,自2018年以来,我们就密切跟进全国新工科建设的发展动向,为下一步申报新工科作积极准备。”采访中,贵州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吟野教授坚定地说。
材料类研究与实践项目为教育部要求推进的首批新工科建设项目之一。作为贵州民族大学工科类代表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瞄准全国新工科建设的发展方向,积极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围绕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理念更新、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式与技术创新、实验实践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为探索民族类综合性大学培养材料科学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新途径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打造一支适应“新工科”的教师队伍
4月27日,春日的阳光慷慨地洒向大地,贵州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吟野教授的心情也格外舒畅,因为学院的青年教师龙波教授近日荣获了2020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意味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育成果又增添了靓丽的一笔。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年“名师民大行”交流座谈会现场。
新工科建设是教育部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各高校提升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书写新时代奋进篇章的路径选择。
杨吟野认为,要想申报新工科,首先要具备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海外人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适应新工科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选项。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访学和进修,提升他们的学历和和能力;另一方面,搭建平台组织高水平学术活动,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增进其对学科和专业的了解和热爱。
“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有3名教师为在读博士,1名教师出国访学中。”杨吟野告诉笔者,2019年,学院组织“华南理工民大名师行”,邀请5位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学院教师代表同各位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同年,主办2019第三届全国先进复合材料科学与应用学术研讨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教授作专题报告,复合材料领域相关的省内外两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为推动我国先进复合材料领域的发展建言献策,影响深远。
2019年第三届全国先进复合材料科学与应用学术研讨会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
在人才引进方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凭借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及良好的学术氛围,向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诚发邀请。从2017年至今,学院共面试高层次人才46人次,面试合格并引进博士18位,引进海外留学经历教师6位。
建院不到5年,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具有博士学位33人,博士学位人数占教师队伍比例的89%,14位教师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在校学生共计370人,师生比例高达1:10。
厚基础、重实践 为学生核心素养赋能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支撑,更强调丰富的创新实践经验,不仅需要多领域深厚的文化背景,还应该具备前瞻性眼光和全球视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更需如此。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以来,始终以“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锻炼。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2019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学院目前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三个专业,开设材料概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薄膜材料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等理论课程,并设置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实验、材料力学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项实践教学环节。为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英语专业水平,学院专业英语、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两门课程分别由两位留学博士担任,开展双语教学。
实验室是孕育创新的沃土。杨吟野告诉笔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外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千方百计加大实验室的投入。目前已建有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材料表征、功能材料、材料物理4个专业实验室,可用于教学和科研的仪器设备总价值达到2000余万元,拥有实验室面积约1500平方米,教学育人条件可谓优越。“还不够!我们仍在多方争取资金,加强3个贵州省教育厅特色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分别是绿色节能材料实验室、光电信息分析与处理实验室和贵州省优势生物质材料(木、竹、茶等)的开发与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特色重点实验室建好之后,学院教学科研就有更强的保障。”杨吟野满怀信心地说。
此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还与贵阳职业技术学院金工、贵州晟扬管道有限公司、O八三云科电子有限公司、金阳高新技术园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同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训平台。
“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子,就是要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进一步实现创新,百炼成钢,努力修为,毕业后才能成就自我人生价值,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杨吟野说,这正如学院的院训——淬炼成器、品赢天下。
耕耘必有收获,学院学生在近年多项大赛中有着出色表现。参加“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 2018、2019年荣获全国三等奖多项,2020荣获全国一等奖。在2020年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一金、两银、一铜的好成绩。
2020年7月28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加建行杯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斩获一金二银一铜及优秀组织奖。
瞄准前沿、交叉学科 构建错位发展竞争力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基础研究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经济高质量发展急需高水平基础研究的供给和支撑,新工科建设对此也格外重视。杨吟野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深层次原因正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研究亟待加强。只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才能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立足团队资源优势,确定了材料模拟计算、木质素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光电纳米材料、生物材料5个研究方向,加强基础研究。目前在研项目3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级基金项目12项,其中大部分项目都是基础研究。
2020年7月24日,贵州省基础材料产业发展前景座谈会在贵州民族大学召开。
杨吟野为笔者举了个例子。当前雾霾等大气污染环境事件频繁发生,厘清大气环境污染的机制是当前大气化学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大气污染(如VOCs、NOx和SO2)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如何获得定量的大气动力学核心参数,进而为建立大气气候模型和大气复合污染控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成为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学院青年教师龙波教授长期从事理论与模拟计算大气化学、化学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研究,发展一系列新的理论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计算与模拟发现新的大气化学反应微观机理,进而阐明反应过程的大气环境效应。龙波教授团队首次从理论上提出二级策略,该策略可以从理论上提供定量的动力学核心参数。模拟大气环境效应,如预测雾霾的产生、气溶胶的来源及大气污染形成等。目前,已分别在国际权威期刊Nat. Commu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PNAS) 和J. Am. Chem. Soc. (JACS)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学科交叉培养是新工科建设中重要的一环。积极寻求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环境与工程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盘活资源,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必然选择。
201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成功获批“物理学”一级硕士授权点,2019年获批“材料与化工”专硕点,2020年完成“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申报已进入公示。“今年,我们已与环境与工程学院达成一致,将共同申报开展‘环境与功能材料’二级硕士点的工作。”杨吟野说。
对于下一步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杨吟野有着“大胆”想法。“《贵州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对材料领域强调了发展的3个重点——推动基础材料向新材料领域提升转化;推进新型建材优化升级;增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其中有2点都涉及到了金属材料行业的发展,学院分学位委员会初步决定把现有的‘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2至3年内转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保障省内金属材料及加工专业的人才供给。”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在新经济环境下,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单纯‘以学科为基础’向‘以市场为导向’转变,我们的学科专业建设路径将是‘预测未来人才市场需求’——‘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同步’进行。”杨吟野如是说。(文/任洁、何春 图片由贵州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