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春笋工程”夯实人才基础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04月26日17:41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大方:“春笋工程”夯实人才基础助力乡村振兴。

曾经的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土地贫瘠、生态脆弱……,在创业回乡能人张凌的带领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箐口村聚焦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引导群众增收致富。

据了解,箐口村种植猕猴桃1800余亩,去年的产量达337余吨,以平均7元一斤的价格销售到浙江、上海、广州等地,销售额达470余万元。套种的大豆、辣椒、洋芋等作物也喜获丰收。箐口村之所以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因为充分发挥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0年12月份以来,大方县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着力巩固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为目的,探索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育“春笋工程”,切实选育了一批素质好、能力强的村级后备干部,进一步夯实村级换届人才基础、储备一批乡村振兴的人才,聚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永远不走的工作队”。据了解,现储备致富能手298人,优秀退役军人148人,大学生毕业生372人,经商(务工)返乡186人等共计村级后备干部1335人。

摸底排查选“贤人”

“春笋工程”实施以来,大方县通过“拓宽渠道、严格标准、优化结构”等措施,坚持“四个一批、三好三强、一降一升”等原则选好一批政治素养高、领导能力优、致富能力强的村级后备干部。

杨成美就是村级后备干库中返乡回村的优秀人才之一,他是原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生态环境事业部(央企)的负责人,辞去工作,回到自己的家乡大方县小屯乡创办养牛场。当讲到为什么放弃高薪待遇,毅然回乡时,杨成美深情地说:“辞职回乡创业,不是为了能够赚多少钱,主要是想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情,哪怕是一点点也很欣慰,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黄泥塘镇安坪村的杨瑶是一名90后退役军人,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通过选拔加入到我们的后备干部队伍,本人政治素养好、道德品行好、办事效率快,是我们纳入村党组织书记培养的对象。”大方县黄泥塘镇组织委员钟阳说。

据悉,目前大方县共培养30岁及以下后备干部691名,高中及以上学历后备干部1098名,妇女后备干部451名。

“德才”共育塑“能人”

大方县坚持“教育培训、跟岗锻炼、帮带提升”原则,按照“县级抓普遍、乡镇抓兜底、村级抓日常”的要求,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培育机制,培育一批“德才”兼具的村级后备干部。

大方县顺德街道的大学毕业生陈江兰说:“我进入‘春笋工程’跟岗锻炼快2个月了,逐渐参与到村级相关工作之中,通过职能培训、跟岗锻炼、帮带提升等一系列措施,自身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已慢慢融入到村‘两委’这个大家庭。”

大方县慕俄格街道组织员周丽霞说:“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为后备干部到街道、社区跟岗锻炼提供见习、实习岗位30个,有效丰富了后备干部的基层工作经验,全方位多层次提升后备干部能力素质,帮助后备干部尽快适应、融入村级工作。”

目前,大方县按照1名乡镇党政班子成员联系培养2名后备干部,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直接帮带2名后备干部的标准,共计帮带培养后备干部1009名。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大方县以提升政策理论水平、突出具体业务能力,强化实战能力为目标,开展各类培训70余场、培训2000余人次。

完善制度奖“勤人”

大方县建立“分级把关、退出管理、激励保障”等机制,按照“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层层把关、备案管理”的原则,建立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县、乡、村三级培养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

猫场镇组织委员杨武说:“我们坚持把好村(社区)后备干部‘关’,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经村级党组织召开支委会推荐、乡级党委研究确定后公示的要求进行推选;同时,联系村领导对所联系村的后备干部按照‘一月一谈’的方式开展谈心谈话,结合‘一季一考评’的情况,根据综合表现进行择优汰劣,‘一人一档’建立后备干部个人档案进行动态管理。”

目前,全县开展谈心谈话2398人次,为选用提供意见建议100余条。

优待后备干部,做到严管与厚爱并行。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党员群众公认度高的后备干部及时任用;跟岗锻炼的后备干部,由县财政按每村(社区)2名后备干部、每人每月1000元标准给予生活补助,直至换届结束。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县财政补助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有效激发了后备干部的干事创业激情,绿塘乡在县财政补助1000元的基础上,按照人均1000元的标准提高待遇报酬,调整后的报酬每月达2000元。同时,牛场社区以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为引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参与合作社管理的社区干部,在合作社纯利润中提取10%作为他们的奖励资金。目前,牛场社区现任干部的平均工资达4000元以上,高于全县的平均水平。”大方县绿塘乡组织委员张淳说。

振兴乡村用“好人”

像箐口村一样,同样重视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的绿塘乡牛场社区,通过“招、引、聚、训”等方式,建强一支听指挥、会管理的基层党组织队伍。现任班子成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人,持有会计资格证2人。

在致富能手陈青俊的带领下,通过“双领办、双入股、双促进”及“333”机制建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魔芋种植、农贸市场、停车场三大产业为支柱,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社区集体经济积累达653万元,保底分红达83万余元,确保群众稳定增收致富。

大方县凤山乡银川村曾是国家一类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初的26.8%一路直降。目前,166户517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致富。其成功脱贫摘帽成为示范引领的先进村,历史性转变的背后是强化基层党组织推动“产业”“改革”“三治”阔步前行的结果。

通过探索创新“聚焦‘领头雁’、组织强起来,聚焦‘分配链’、群众富起来,聚焦‘生产线’、农村活起来”模式,银川村发动群众种植猕猴桃2200余亩,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夯实党建基础推动乡村振兴。

大方县通过实施“春笋工程”不断为巩固基层党组织提供了人才保障,也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源动力。(严聪)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