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岳振
“用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用人才链对接创新链,用知识链对接服务链。”在2021年贵州人才博览会召开前夕,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接受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贵州大学优化政策育才、拓宽渠道引才、创新体制用才、优化环境留才,逐步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十三五”以来,贵州大学引进、培养国家级人才11人,约占全省高校的70%;引进博士478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从2016年的31.84%增长至目前的47.5%。自2017年以来,贵州大学每年均有人才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并实现贵州省大数据领域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
贵州大学的人才工作,最突出的成绩是人才培养走出新路子。作为贵州高等教育“领头雁”,近年来,贵州大学聚焦“双一流”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致力于打造一个“聚才谷”,为更多优秀人才创造干事创业、创新创造、科学研究的良好环境,贵州大学“特设岗位”也因此而生。
贵州大学特设岗位,是吸引包括“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卓越人才”“青年英才”等人才类型在内的选才用才机制,目标是通过明确岗位职责、进行合同管理,以高水平的聘期目标任务为导向,以较为优厚的薪酬体系为杠杆,发挥人才资源的最佳效益。
特设岗位2018年设置以来,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到贵大工作,也激励了校内优秀人才奋发作为。目前学校共聘用特设岗位人才161人,经过科学培育,其中10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10人入选省级人才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大学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20%由特设岗位人才申报。
特设岗位作为贵州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创新探索,极大促进了该校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充分发挥了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成为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坚强支撑。以特设岗位为代表的贵州大学人事制度改革,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
发挥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责。贵州大学对标贵州各项战略规划特别是产业振兴规划,大力引进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人才、十大工业产业人才以及结合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引进和培育人才,为推进贵州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数据显示,贵大领军型高端人才占全省高校80%,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占全省高校60%。自建校以来,贵大累计向社会输送55万余名优秀毕业生,70%奋战在贵州省工业、农业、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条战线,培养造就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宋宝安,在贵大校友中,涌现出周卫健、郝小江等中科院院士。
贵州大学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利用智力和人才优势,参与全省产业发展。2020年获批15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位列西南前三,其中143项围绕贵州特色资源、71项聚焦乡村振兴开展科学研究,这将为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
当前,贵州大学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75个,居全国高校第12位;在“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上居全国第56位……贵州大学正处在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下一步,贵大将以服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为导向,以“做强贵州大学”为目标任务,最大力度广聚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