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学乐美”新农村 幸福农家新未来

——余庆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掠影

2021年04月17日09:05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刘悦

4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罗家坡村民组,让当时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周修平萌生了自立自强、干事创业的念头。

曾经因为山高路远交通闭塞,罗家坡“穷”得远近闻名。为了改变村庄的贫穷面貌,时任村支书周修平萌生打算把多年来自学的农业知识用在田间地头,决定带领村民大兴产业,确定了“山顶松柏杉,田里稻菜瓜,山腰经果林,院内猪鸡鸭”的发展思路。“山顶松柏杉就是封山育林;山腰经果林发展地方特色品种,就是我们的红金橘;院内猪鸡鸭就是以短养长,发展养殖业。”周修平对记者说。

从1984年开始,根据确定的发展方向,周修平开始带领村民植树造林、挖井修渠、拉线牵网、引电进村、发展红金橘……几年之后,秃岭荒坡变得绿树满坡,解决了水电路的问题,村里的金橘成为了县里畅销的农产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荷包里有钱的村民还逐步买了电视、装了电话,修起了漂亮的砖房,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当时邻村都来学习,想知道我们村的人都是靠什么买上彩电和摩托车的。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村里小伙儿成了镇上的抢手货,邻村的姑娘都想嫁过来。”

“要得今后发展大,村民迁居到坡下。公路沿线搞建设,与时俱进来规划。腾出山地种果树,才好实现机械化。宏伟蓝图心中装,康庄大道在脚下。”如今,罗家坡村民组原来的27户人家,大部分已经搬迁到山下交通便捷的地方生活,家家户户拥有宽敞整洁的院子和齐全的家电,满山的橘树成为了村民的钱袋子,村民户均年收入增长到了5、6万元。

罗家坡的转变反映了老百姓对富裕生活、美丽乡村的美好向往,村民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致富的一系列做法引起余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经反复调研后,将这一经验提炼为“四在农家”。

2001年以来,余庆大力推进以富、学、乐、美为主要内涵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通过20年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其中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实现城市宽带接入能力、城区光纤宽带入户率、行政村通宽带率、农村宽带接入能力均达100%。目前全县全力打造“旅居农家余庆坊”这个品牌,让游客吃住在农家,游玩在农村。

4月10日,记者走进余庆县,看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站在松烟镇李家寨水库旁的茶山上向下俯眺,二龙村便隐匿于这青山绿水之中。从200亩茶场到万亩茶园,二龙村的茶产业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近6年得到快速发展,让二龙村的茶产业迅速“崛起”,成为余庆县茶叶产业的主要种植基地之一。余庆茶叶在带动上千名村民致富的同时,也成为旅客心中的美丽乡村旅游打卡地。

在龙家镇,通过打造的三个特色产业坝区强化示范引领,将“小丘块”变为“样板田”。黄金榜村民小组便利用地处联草坝坝区的优势发展了苦丁茶、绿色生态蔬菜等700余亩,村民就近务工人数达260余人,户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目前,龙家镇形成了党员全参与、平安全覆盖、文明全提升、群众全满意、矛盾零上交的基层治理新局面,孕育出了别样的美丽乡村。

乌江边上的大乌江镇红渡村是率先启动“余庆坊·红渡旅居农家”建设的村,依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于一身的优势,通过创新合作方式,实现了从建设乡村到经营乡村的转变。“我们打造的民宿是主客共享的民宿,当地村民用自己的自住房打造成住宿,接待游客居住,真正让游客在这里找到乡愁。”大乌江镇党委书记韦继军介绍。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不是一个命题,而是百姓对美好生活和美丽乡村的向往,是他们通过实践把家园变得更美好的先进做法的提炼。下一步,我们将确保全县每个村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有一个科学的乡村规划、有一个特色的优势产业、有一个较强的集体经济、有一支新型的农民队伍、有一系列健康的文化活动、有一套管用的治理机制、有一个美丽的宜居村庄。”余庆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