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

——访贵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梁贵友

2021年04月15日08:40  来源:贵州日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各地医疗队纷纷驰援湖北,贵州亦闻令而动倾力相助,先后派出9批医疗队1443人赴鄂,与当地干群合力抗击疫情。2020年4月15日,最后一支援鄂医疗队——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离开武汉。医学院校应如何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提高应对和防治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全国援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结束一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贵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梁贵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玉祥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人才总量不足、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那么,在常态化防控及疫情后时代,应该如何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

梁贵友:培养复合型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是医学院校开展公共卫生教育的基本目标。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一流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学科建设、实践基地、科研平台、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因此,就需要改革现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内容和方法,加强公共卫生领域学术资源的教学转化,健全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其实,在疫情暴发后,贵州医科大学就一直在积极思考、致力培养符合“健康中国”“健康贵州”战略需求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记者:如何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制订与时俱进的“贵医培养方案”?

梁贵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卫生人才的服务理念、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在新时代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注重引导或要求公共卫生专业的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和“从预防为主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内容上,既重视公共卫生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也与时俱进注重公共卫生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的结合。

关于研究生培养,公共卫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方案上各有侧重:科学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研究能力的研究人员为目标,课程设置上注重前沿理论和交叉学科知识,质量评价多关注学术能力,学位论文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性;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以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上注重应用知识和应用技能,突出实践环节,质量评价以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并重,但学术能力要求较科学学位相对低一些。同时,结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要求,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案中强化应急处置和安全防范能力培养。

记者:“重临床、轻预防”在社会各界都不同程度客观存在。在医学教育中,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显得格外迫切,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梁贵友:相较于临床教育和实践,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在教育和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确有滞后现状。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应坚持“三基三严”的基础教学,强调社会、人文、管理、信息与工程等广博知识,以重实际、善处置的实践教学为重点,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防控策略与措施的学习与实践。

此外,为应对多元化健康影响因素,要注重核心知识能力课程和跨领域学位课程并重。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硕士(MPH)学位人才培养,既要重视流行病学、生物统计、环境卫生、卫生政策与管理、社会行为科学五项核心知识能力,也要加强信息传播与大数据、领导能力、公共健康生物学、系统性思维等跨领域专业素养培养。

记者:因为种种原因,公共卫生人才的“实战化”培养力度不够。如何加强实践与研究基地建设,强化公共卫生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

梁贵友:应进一步重视平台搭建,强化公共卫生专业实践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单位建立紧密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与研究平台。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要重视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充分利用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演练。医学院校要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立协同创新平台,使技术创新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提升公共卫生领域研究成果的服务转化与成果转化效率。

记者:如何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专业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力?

梁贵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育是统筹推进的协同过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科专业的支撑作用。首先,要把握发展的趋势,面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前沿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建立动态调整的激励机制;其次,与社会需求相对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结构的优化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现有的办学基础与学科资源,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交叉型、应用型新学科方向;最后,扎根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传统与历史文化,立足于本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一流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

记者:一流医学教育,离不开一流师资。如何健全师资队伍体系,为公共卫生人才培育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梁贵友:一方面,要由存量思维向增量思维转变,通过经费支持、住房补贴等福利保障政策,引进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同时,鼓励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以“传帮带”形式组建团队、交流学习,实现“引”和“育”结合。另一方面,要改革现有教师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指标体系中科研权重普遍较高的影响,适当增加教学相关指标,鼓励师资队伍重视教学,激励教师充分尽其才、展所能。

应着力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鼓励骨干师资到疾控中心、综合医院等机构挂职锻炼,积极提高实践基地业务骨干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授予大学的教学职称并给予相关津贴补助。

记者:如果用数字说话,贵州医科大学在公共卫生人才教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

梁贵友:目前,我校公共卫生教育已形成完整的博士——硕士——本科培养体系,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个本科专业。另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余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平台,以及省内外42家实践实习基地,为实现我校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责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在教育部实施的“双万计划”(分别建设一万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中取得突破,预防医学专业遴选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卫生检验与检疫遴选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另外,在去年底,学校的贵州省一流专业“预防医学”、一流平台“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和一流课程“毒理学基础”均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省教育厅验收。

迄今我校已招收和培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5000余名。去年,全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研究生招收同比增加了51名,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从2019年的88名增至141名,增幅60%;本科生招生与往年持平,招生350名。

人物档案

梁贵友:贵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设岗位教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院长、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中国内镜杰出领袖奖)、贵州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贵州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一等奖等称号。曾参与多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置与指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任贵州省新冠肺炎确诊收治医院——贵州省职工医院管理工作组组长,并担任贵州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长、贵州援鄂医疗队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