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蓝天白云为伍,与青山绿水为伴。成为空姐、空少,乃至国际旅游小姐,曾是多少男孩女孩五彩斑斓的梦。让梦想照进现实,需要旅游航空事业蓬勃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贵州省成立最早的旅游高等教育专业院系,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理事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牢牢抓住贵州省“大旅游”高质量发展契机,聚焦“民族旅游”“民族地区会展经济与管理”和“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强基础、重应用,历经近30年建设,成果丰硕,实现了与省内外其他高校的错位发展。那么,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笔者就此专访了该学院院长廖军华。
厚力量 “校企合作”输出高端人才
走进贵州民族大学,总能被一群身穿蓝色制服,身材高挑、站姿笔直、走路带风的男孩女孩所吸引。他们是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的学子,无疑是民大校园一道帅气靓眼的风景。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2009级新生入校。
在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体验式航空救生知识的讲解和演练,往往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历一次《中国机长》影片中绝境求生的“险”。
指着大厅赫然陈列的航空实训室和模拟机舱,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院长廖军华向笔者介绍:“这是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贵州省内本科高校唯一投放的航空实训室和模拟机舱,也是金通公司目前最好、全国最新的型号。”
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前身为贵州民族学院旅游系,始建于1993年,2004年7月更名为旅游学院,2009年12月更名为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师生在模拟机舱开展体验式教学。
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培养质量。强调打造“双师型”队伍,先后有11名教师分别通过了国家级旅游饭店经理资格、旅行社部门经理资格,有4名教师获得了国际航协(IATA)证书。
为适应全省民航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学院于2009年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开设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共同培养航空服务与管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经过十多年的办学实践,我们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资源,形成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廖军华说。
2018年11月7日,“贵州民族大学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研讨会”举行。
“人才培养是一方面,此外还要为学生搭建和拓展就业渠道和平台。”廖军华说,多年来,学院自创的传统比赛“导游之星”,练就了学生的胆识、知识和才艺。学生积极服务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也加强了专业自信和能力,得到省内外各界一致好评。在历届全国高等院校空乘专业推荐展示会中,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学子多次摘金夺银,成绩骄人。正是得益于多平台的锻炼和展示,近年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他们大部分活跃在旅游企事业单位和航空企业一线,也有成为旅游航空企业高管和政府管理部门的中层干部。国际旅游小姐总决赛亚洲区冠军、勇攀“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者、贵州省春晖使者、贵州省感动校园十佳人物……均有学院优秀毕业学子的身影。
“很多时候出差或是旅行的飞机上,总会碰见学院毕业的学子。他们总是亲切地叫出我。看他们为乘客提供专业、自信而热情的服务,我打心眼里感到骄傲。”廖军华说。
强根本 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0年12月底,廖军华接到一个大好消息——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获批,且是同批次唯一获得9位评审专家全票通过的专业。2022年开始招生。消息一出,学院师生倍感振奋。
作为贵州省成立最早的旅游高等教育专业院系、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理事单位,开设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和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三个本科专业,此前仅有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旅游人类学。
2020年12月,由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主办的2020华为—导游之星大赛圆满举行。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的获批,不仅为学院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还推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廖军华说,这是学院多年来聚焦“民族旅游”“民族地区会展经济与管理”和“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三个学科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久久为功的成果。
学院立足姓“民”姓“贵”,定位为“强基础、重应用”的“塔基学科”,以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主战略为目标,以教育部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为基础,紧密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社会需求,着力加大专业建设力度。
2016年,省级重点教改项目“旅游管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获批。2019年,旅游管理专业获贵州省一流专业,《旅游学概论》获贵州省一流课程,线上课程《大学生礼仪》有近200所学校5万余人选修,其中不乏985和211院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在新专业评估中以学校第一名的成绩通过新专业评估;教学成果《基于共建共享的校企合作空中乘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国家民委2019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获贵州省一流专业。
旅航学院学生参加第九届中国东盟教育周礼仪服务。
专业建设的夯实,极大地厚实了学科土壤。廖军华说,目前,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和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均获贵州省一流专业,旅游管理学科已成为省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与优势学科,服务于贵州旅游发展实践的作用日益明显。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作为省内创办最早、国内创办较早的学科专业,在国内已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下一步,我们力争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成为贵州省一流专业,实现学院三个专业全部一流的目标,并向国家一流努力迈进。”廖军华说。
廖军华说,学院现有一个学科平台,即2018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贵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团队”。团队创立以来,建设成效显著,团队成员在《人民日报》(理论版)《新华文摘》《改革》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成员廖军华教授获贵州省2020年度学术先锋,团队多次获得省社科联领导的表扬和好评。
旅航学院学生为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提供民族礼仪服务。
采访的过程中,廖军华接通了一个来电。挂完电话,他兴奋地对笔者说,眼下,团队正在与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接洽,争取在学院设立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西南分院。“能够与国家级平台合作,或是构筑更多更高学科平台,对于学院打造高水平研究团队,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廖军华说。
重担当 乡村振兴中的“旅航智慧”
2020年3月10日,一场接地气的全省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在安顺市召开。全省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旅游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推进新时代贵州乡村旅游高效优质发展”作了深入研讨。而这场工作现场会召开的由头,很大程度上是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对廖军华等撰写的一篇咨政报告《推进新时代贵州乡村旅游高效优质发展的建议》做出肯定性批示。
“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成为贵州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成为贵州农村农业发展的新动能。同时,也存在发展理念亟需更新、环保意识等价值观需要强化、旅游商品单一或缺乏、业态单一、度假型产品缺乏、在做实做强乡村旅游合作社方面还有待加强、乡村旅游人才不能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等问题,不能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美好旅游的需要。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就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并立足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提出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共建共享融合发展、丰富内涵品质发展、以农为本多元发展、全域旅游升级发展和人才强旅高层次发展等政策建议,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该篇咨政报告摘要中如此写道。
旅航学院为镇远、百里杜鹃等地编制的规划文本。
“积极服务于社会,将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这是学院教师团队应有的作为和担当。”廖军华说,近年来,学院教师主动对接贵州省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为地方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咨询30余次,主持和参与编制地方旅游规划20余项,制定贵州省旅游标准3项。两篇咨政报告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同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奖项4项。
旅航学院连续三年为报京乡累计帮扶13万元。
2018年,廖军华在人民日报发表理论文章《推动乡村振兴要树立系统思维》,阐述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观点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树立系统思维,壮大乡村振兴参与主体,探索乡村振兴实施路径,考量乡村振兴多维度效益,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2021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对此,廖军华认为,全省目标已锚定,需励精图治,勠力同心、开拓进取,学院将主动对接贵州省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举全院之力,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民大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把学院“十四五”美好愿景书写在贵州大地上,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贡献绵绵之力。(文/任洁、邓娇、何春 视频制作/耿芳雪、陈国兴 图由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