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万山:红军桥上话党史 革命精神永传承

2021年04月09日09:23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红军当年来到了包面村,帮助群众扫地、砍柴、挑水。群众还为红军打草鞋.....这座红军桥见证了当年军民亲如一家,也体现了共产党人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在万山区大坪乡大坪村的红军桥上,党员干部们围坐在桥沿上,认真倾听81岁的退休老教师杨政华讲述当年红军与群众之间的故事。杨政华老人从1969年开始,一直致力于研究万山的红色故事。

“在战争时期,红军桥见证的是军民鱼水情,也是一座‘干群连心桥’!”杨政华满怀激动地说。

红军桥原名为兴隆桥,位于大坪村包面组西南方向,于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由村民自筹修建,为单拱石拱桥,是当时大坪乡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

党员干部们围坐在桥沿上,倾听杨政华讲述当年红军与群众之间的故事。

为纪念革命先烈,感谢党对群众的关心,教育启迪后辈,当地群众于是就将此桥命名为“红军桥”。

“红16师宣传组织团写下的'均分田产'时的满腔热血、与国民党地方部队激战两小时的危机重重、吴老满给红军战士疗伤时红军战士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现场,杨政华老人铿锵有力的语调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让党员干部们无不为之动容,并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之下,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他们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作为一名新近入党的党员,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工作中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当好为民服务的勤务兵、服务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奋图强,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坪乡政府扶贫工作站负责人肖磊说。

“红军桥已纳入铜仁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下一步,大坪村将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乡村旅游新景点,让更多游客前来研学、旅游,让老百姓在旅游中受益,助推乡村振兴。”大坪乡乡党委委员、政府副乡长滕飞说。

“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听完故事后,参加此次活动的全体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一句句铿锵有力的承诺,一声声发自肺腑的话语,深切表达了每一位党员干部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以及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与担当。

全体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

一座红军桥,蕴含着百姓对红军的怀念感恩之情,它不仅融入到了当地村民的生活里,也融入到了当地党员干部的心里。年岁已久的红军桥也托住了全乡全体党员干部的信念和初心。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大坪乡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引导当地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初心使命,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引导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工作,办实事解难题。

眼下是大坪乡苏湾村700亩蔬菜大棚基地里辣椒苗种植的季节,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至关重要,针对果农缺少经验等短板,大坪乡成立了农业技术服务专班,全乡为6个村选派了农技专家10名,将农业专家匹配到产业发展链上,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技术,为今年的丰产增收打下基础。

工人在大棚忙碌。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更应该保护好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守护好这片红色资源,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坚持发扬不畏艰难,勇挑重任,守正创新的精神,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坪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超表示。

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大坪乡创新实施“党组织+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中华蜂、精品水果等产业发展,做强做大产业品牌。目前,全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6个,实现合作社行政村全覆盖,其中村集体合作社15个。(文/陶国华、孙菁 图/叶顺强、陈光明)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