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精神文明

遵义两手抓引领乡村全面“起跳”

2021年03月23日08:30  来源:贵州日报
 

三月,和煦的阳光格外温暖,汇川区板桥镇板桥村也迎来最美春景。

小河流水潺潺,樱花灿烂开放,葱绿的菜园点燃了田坝的生机,灰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

“我们村大变样喽!”村民苏国财有几分得意地说。通过持续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板桥村的房屋改靓了,环境干净了,出行方便了,乡村旅游兴旺了,村民收入增加了,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走在“振兴桥”上,苏国财心情格外愉悦。

这座宽5米长不过10来米的石桥建于3年前,横跨于汇川区板桥镇板桥村南端的仁江河上,把黄泥堡、何氏庙村民组122户人家522口人紧紧连在一起。

“因为感恩新时代党的惠民政策,我们就把这座自发筹资修建的石桥取名为‘振兴桥’,期待我们板桥村借这个美好的寓意振兴腾飞起来。”苏国财说。

桥通人和产业兴,这三年板桥村依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发展,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的板桥村陶家湾村民组和周家湾村民组也紧随其后,在仁江河上又修建了“复兴桥”和“初心桥”。三座桥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和农资、农产品运输,还连上镇里的樱花大道延长线,将日益增多的游客分流到各个村民组。

板桥村的蝶变让人感受到乡村振兴的东风,黔北大地山间田野的蓬勃生机更让人意识到乡村振兴大潮的澎湃。

20余年来,从创新探索影响全国的富、学、乐、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到全省率先决胜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到今天全面迈向乡村振兴,黔北乡村接连“起跳”,每一次“起跳”都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

辣椒是遵义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这些日子,在新蒲新区虾子镇中国辣椒城的育苗基地,工厂化育苗正紧张进行。以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为基础,利用机械化生产线播种,采用温室培育,水、光、温度都是自动控制,工厂化育苗带来的不仅是成本降低还有成秧率的提升。2020年,遵义市辣椒种植面积达200余万亩,占全省辣椒种植面积的40%。

遵义市在不断扩大辣椒种植面积的同时,紧紧围绕建设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的定位,加快推进辣椒产业向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辣椒产业。

遵义市以中国辣椒城为中心,搭建辣椒进出口贸易平台,持续发布遵义朝天椒(干椒)批发价格指数。2020年,辣椒交易量超过40万吨,交易额达80余亿元。同时,全力建设全国知名的“世界辣椒加工集聚区”,截至目前,大中型辣椒规模加工企业达到123家,2020年,加工产量35万吨,年产值达40亿元。

紧扣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这一重点,遵义市坚持培育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形成新业态、实现高效益“四新一高”发展理念,在夯实传统的诸如粮食安全基础上,重点培育茶叶、辣椒、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红高粱、生态畜牧渔业、竹、花椒8大农业产业,其中茶叶、辣椒面积均突破200万亩,产业规模稳居全省第一位,竹子、红高粱、中药材、生猪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或全省前列,以湄潭、凤冈、正安、余庆为代表的茶产业更是风生水起。

今年,遵义市计划稳定粮食播种面积920万亩、生猪出栏420万头、中药材190万亩、蔬菜300万亩、酒用高粱160万亩、食用菌4亿棒,发展绿色“稻+”100万亩,巩固241个坝区建设成效,力争坝区高效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比达80%以上(含复种)、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

产业振兴带富乡亲,带富的不仅是乡亲的腰包还有乡亲的精气神。

昔日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通过广泛开展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开展农民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周和“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改陋习、树新风”等活动,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使遵义农村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美观,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农民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作为遵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主要载体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遵义市正把握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和要求,运用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积累下来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抓住价值引领这个根本、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这个主题、突出为民利民惠民这个鲜明导向、运用示范带动这个基本方法,坚持改进创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其伦 通讯员 胡作永)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