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恢复,改变青年学子命运

2021年03月22日08:15  来源:贵州日报
 

高考,浓缩着几代人的青春与记忆,也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追求,是一扇攸关个人、国家、民族前途未来的命运之门。

1977年9月,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消息一出激起千层浪。当时的570万名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学生,从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军营哨所涌向考场。

1980年,17岁的杨建强在赤水一中高二一班的教室里听着老师关于高考的通知就兴奋不已。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家人,迫不及待地跑到照相馆拍照,第二天上学就把照片交给了老师,完成了高考报名。

当年7月7日上午8点,杨建强走进考场。“我们那时候高考,不像现在感觉这么有仪式感,好像就是换了个教室做作业。父亲也没有送我去考试,我考完回家后还和往常一样给弟弟妹妹做饭吃。”

当时的杨建强,觉得高考只是人生中要经历的一件事,心态十分平和,但受到念过大学的姨妈的影响,他对接受高等教育充满向往。

一个月后,杨建强收到了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现南昌航空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个年代考上大学真的是很自豪的事,我们班是特优班,一个班里五十多个同学,最后考上大学的只有二三十个,其他班考上的就更少了。”

当时的条件,没有“当日达”的飞机、高铁,要从贵州赤水去江西南昌上大学,杨建强一个人扛着打包的被子和行李,从赤水坐船到重庆朱杨溪,再坐火车到重庆转到江西向潭,最终到达南昌,这一路要折腾个三四天。

到了学校,看到亲切的老师和同学、宽敞的教室,学习到专业的知识……他感觉一切辛苦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为了心中的梦想而拼命学习着。“我们读大学时除了周末,平时都不能出去玩,每天还有晚自习,娱乐方式就是在学校打球。大家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可能是现在的学生无法想象的,高考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大家都十分珍惜。”

1984年7月,杨建强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毕业后,回到了贵州参加建设,先后在贵阳枫阳液压有限责任公司热表分厂、贵阳枫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从事航空材料防护方面的工作。

回顾过去这40年的经历,杨建强表示,这一切都要感谢高考,是高考帮他打开了走向新世界的大门。“如果没有高考,或许我这一辈子就在老家种种地、跑跑船,更或者像我这样的小身板,工作都找不到。一张考卷给了那个年代想要改变命运的青年学子一个公平的机会,在今日,高考仍然是大部分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仍然是莘莘学子创造美好未来的一个平等竞争的舞台。”杨建强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诗雨)

(责编:吴锋、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