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出奇兵 长征精神永传承

2021年03月17日15:16  来源:贵州日报
 

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积极寻找战机有效调动和歼灭敌人,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成为毛泽东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如今,在这个红军曾经激烈战斗过的地方,一个个生动故事持续讲述,一个个红色景区日臻完善,一个个美丽乡村相继崛起,一个个基层组织坚强有力……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将持续上演红色传承与绿色发展的交响。

传承红色基因 推进乡村振兴

一条条平整的柏油路进村入寨,一栋栋黔北风格的民居如幻灯片般不断闪入,奔腾翻滚的赤水河带着阵阵酒香,将一座座绿色的山头浇灌出累累果实,勤劳幸福的遵义人把日子过成了有滋有味的故事,遵义新农村的多彩景象总能让人挪不开眼睛。

表象吸睛,内核动人。为书写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遵义在基层党建上下足了功夫,让一个个“红色基因”扎根农村基层,培育成为村级组织的“主心骨”,党员队伍的“排头兵”,发展经济的“领头雁”,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让农村面貌再展新颜。

“乡村振兴是农村组织方式、发展质量、治理效能的一场更深层次的变革,想要‘振兴一个村’,必须压实党建责任,在组织建设上提高质量;发挥头雁效应,在产业革命上取得突破;强化能力建设,在治理效能上实现跃升。”锁定目标,遵义火力全开。

仁怀市长岗镇茶花村曾因班子搭配不齐全、集体经济薄弱、阵地建设落后等原因被列入遵义市“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扭转局面迫在眉睫,该村以选优配强“领头雁”工程为抓手,着力选贤任能配齐村“两委”班子,从遵义市、仁怀市、长岗镇帮扶单位中选拔优秀干部,配强驻村工作队伍,切实为茶花村注入“强心剂”。

“第一件事就是整顿村干部作风,要求必须按时上班,工作日严禁喝酒,对村民态度要好……”干部作风转变后,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多次外出考察,开阔视野,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多方协调投入资金2300万元,谋划实施19个特色扶贫项目,多渠道带动群众脱贫增收致富,茶花村彻底摘“帽”换“貌”。

放眼全市,遵义以持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主线,深入推进干部工作“五大体系”建设,加强市县联动,大力实施年轻干部培养计划,不断优化干部活水源头,在持续优化政治生态、树牢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等方面展示了新气象。

筑牢基层堡垒,优势转向胜势。

赤水是一座红色的城市。红,是赤水河里翻涌的浪,是丹霞地貌炽热的山,更是1935年红军长征,在这里挥舞出的“神来之笔”。

血液中的红色基因让赤水人总能找到制胜的关键。

该市借助“全域旅游、全景赤水”井喷式发展,发挥农村电商优势,推动“黔货出山”,全市10万余人“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如今的赤水,家家都有特色产业、户户都有增收门路、人人都有就业渠道。

利用地处黔川渝咽喉区位优势,赤水还创新探索泸遵党建“互动互联”区,以“赤合特支”为纽带,搭建泸赤两地“组织互联、人才互动、政策互通”党建平台,勇当遵义市全面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急先锋”。并以旅游为纽带,依托夏蓉高速、赤水河航道、长江航道,建立川渝黔毗邻文化旅游金三角,在提升景区品质、变革市场营销策略、推动“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助推乡村振兴等5个方面深入交流,共商共享8项旅游营销政策。

乡村剧变其实是从“骨子”里来的。

在习水县,村村寨寨里鸡毛蒜皮的事情从村干部的“心头患”变成了村民们的“家务事”,不出村就能解决。

“没有想到穆家兄弟这桩长达12年没有解决的兄弟土地纠纷,却被几个老人家几下子化解了。”习水县温水镇大水村村民们每当提及“无职党员”帮助村民化解矛盾时都赞叹不已。

在大水村,67岁的任明德和68岁的何启模等7名“无职党员”虽无一官半职,却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给村民讲解政策,为村民跑腿办理手续,直接当起了“保姆”。

阵地朝前移,党员向前冲。大水村无职党员工作室的成立,将党组织办公阵地前移村民组上、群众家中,无职党员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围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遵义总结推广“寨管家”“党群共治会”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向基层治理网格全覆盖,不断探索党建促乡村振兴载体,为农村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展现红色魅力 打造特色旅游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生动地描写了当年中央红军在敌人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的豪迈画卷。如今,在红军“四渡赤水”的各个地方,一个个红色景区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讲述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红色文化助推当地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红色传奇 连珠成串

86年前,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时在赤水河谱写了一段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如今,红军战士曾经走过的路已变成一条160公里的红色旅游公路,周边老百姓因此走上了小康路。

这条公路起于国酒飘香的茅台镇,途径土城镇、二郎滩、太平渡,终点是世界级丹霞地貌自然遗产地赤水市。公路串联起仁怀、习水、赤水三县市,通过四渡赤水红色传奇将中国酒都、千年古镇、丹霞地貌等人文、自然风光连珠成串,打造出赤水河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还是一条备受骑行爱好者青睐的体育旅游线路,沿途设置有12个驿站、2个房车露营地和23个观景平台休憩点,每逢天气晴好,沿途便可见骑行者络绎不绝。

深圳旅客陈素光一直对红军四渡赤水的传奇故事格外感兴趣,来到赤水河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他通过看展陈、听讲解,了解了那段历史。他说“1979年我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作为一名战士,我们不能忘本,要继承老一辈革命精神,把祖国建设好。”

红色旅游 方兴未艾

仁怀市茅台镇,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三渡渡口,如今随处可见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特别是红军桥、茅台渡口纪念碑、红军长征过茅台陈列馆、四渡赤水纪念园等红色景区景点,游人络绎不绝。

“前来参观的人数每天保持在2000余人次。”红军长征过茅台陈列馆副主任张紫嫣介绍。从红军长征过茅台陈列馆出来,拾阶而上,便来到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塔高二万五千毫米,寓意着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光辉历程,塔身由四根巨大的浪形柱依次错位重叠构成,象征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丰功伟绩,塔座为木船造型,寓意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乘风破浪前进,纪念塔前,不少游客纷纷拿出手机合影留念。

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四渡赤水体验园格外受游客的青睐,“平均每天营业额相比去年这个时候,大概上升了三万到五万元。”据四渡赤水体验园经理张姮介绍。据了解,当地的茅台人家民俗文化客栈每天营业额大都在两万元以上,目前,茅台镇景区酒店共计81家,餐饮127家。

红色旅游方兴未艾。茅台镇每年接待旅游团体和红色研学活动团队3000多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解3000余次,接待游客超25万人。

红色教育 成果丰硕

赤水河养育了仁怀、习水、赤水近180多万儿女,距其86公里外的习水县土城镇是全国红色博物馆最多的小镇之一,有着四渡赤水纪念馆、青杠坡战斗遗址、政治生活馆、女红军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等17个红色博物馆。

土城如今红色培训体系建设已较为成熟。以四渡赤水培训学院为龙头,设有四个培训机构,包括四渡赤水培训学院、新长征教育中心、习水革命文化研究中心、土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四渡赤水培训学院充分利用遵义区域,尤其是土城的红色资源进行教学区设置,拓宽宣讲视角,将红色文化植根于学员心中,不断丰富红色基因传承方式,以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创新德育,以红色文化浸润心灵,对外展示土城红色魅力,持续掀起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

四渡赤水培训学院院长赵小兵介绍,学院以土城为中心不断拓展教学线路,把遵义会议、仁怀、赤水纳入现场教学线路,依托现场教学、理论教学、体验教学等课程,让参加培训的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党性,寻找自己的初心,增强理想信念,强化担当作为。

据了解,2018年以来,土城共承接了20万人次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培训。目前,全镇已打造完成能够一天同时容纳3000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和青少年研学旅活动的食宿、培训基础设施。而当地群众也切实享受到了“红培之都”带来的发展红利,如今这里每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48亿元,人均收入13400元。(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霞 陈颖)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