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十三五”时期安顺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21年03月06日09:05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丽华 杨小友

安顺,一座承载了600年明朝历史文脉的屯堡古城,也是一座红色文化厚重的新兴之城。

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安顺正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路子,谱写改革发展的精彩篇章。“十三五”时期,安顺市以“一切为人民打算”的若飞精神为引领,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三大战略,改革创新,开放发展,用豪迈睿智铸就现代化新城,经济社会发展跨步跃升。

2020年,安顺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66.7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55倍,年均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2%;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1%和9.7%。

布局合理 开创城乡一体新格局

碧波荡漾的虹山湖与璀璨美丽的娄湖遥相呼应,扮靓城市容颜;高楼林立的大厦拔地而起,直入云霄;商业综合体热闹非凡,成为市民购物娱乐好去处;街道、乡镇焕然一新,与城市相互促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李花、桃花、油菜花、樱花精彩绽放,吸引着八方游客。阳春三月,走进安顺市,处处展现着变化,彰显着魅力。

“十三五”时期,安顺市统筹城乡,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形成“一分三向”安顺模式,深化“1+N”镇村联动模式,构建“城镇村”一体的山地特色城镇体系。

基础设施全面破题,“两新一重”“六网会战”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沪昆高铁、安六城际铁路相继开通运营,安顺进入“高铁时代”并融入全国7小时经济圈。花安、安紫、普织、紫望等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5公里。改造国省道干线418.6公里,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油路、组组通硬化路,普通公路、高速公路密度分别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二。黄果树机场开通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城市航线,构建了内联外通的交通大格局。水利设施日趋完善,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完工,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25座,三岔河、纳井田等11座水库下闸蓄水,实现市级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工程性缺水问题得以解决。4G网络30户以上自然村全覆盖,5G网络实现县县通;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

基础设施架起城乡“骨架”,新型城镇化快马加鞭,安顺市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主城区规模不断扩大,高铁站、虹山湖、娄湖等新区初具规模,区面积扩展到100余平方公里。平坝、普定、镇宁融入中心城区组团发展,关岭、紫云县城扩容发展,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打造52个市级示范小城镇,旧州镇、黄果树镇等入选全国特色小镇。做精美丽乡村,小河湾、滑石哨、浪塘等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阿歪寨成为网红打卡点。

如今,“一城三区”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十二五”末的31.08%、41.48%提高到45.62%、53.35%。

调优结构 擦亮绿色安顺名片

“绿色安顺,‘面子’变了,‘里子’也变了,发展和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提到安顺的变化,人们纷纷点赞。

看安顺,绿色正成为靓丽的底色。五年来,该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18.1︰33.2︰48.7调整为18.2︰30.3︰51.5。

工业转型升级,八大百亿级工业产业齐头并进,实施“千企改造”429户,煤、电、铝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大数据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轻工、新型建材等4个百亿级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0%以上,位居全省第一。工业“百千万”工程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8户,实现工业产业投资626.49亿元;“万企融合”打造标杆项目24个、示范项目240个,带动融合企业353户。全力打造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化改造渐次呈现,绿色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高效农业迈上新台阶,蔬菜、茶叶等九大农业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一县一业”新格局,关岭牛、普定韭黄、安顺金刺梨“一荤一素一饮品”特色品牌更加响亮。新增“两品一标”认证产品47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1%。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连续位居全省第一。

服务业异军突起,实施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打造“康养福地·瀑乡安顺”品牌,新增虹山湖、小河湾、旧州、高荡等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融合发展,五年累计接待游客量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达3900亿元,分别是“十二五”的3.01倍、3.07倍。

生态文明成效显著,“绿色安顺”建设持续推进,营造林265.59万亩,综合治理石漠化466.6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212.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47.43%提高到60%。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保持在98.4%以上。入选第二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完成13个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期流淌的“臭水沟”恢复了碧水清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造农村卫生厕所16.58万户。节能降耗迈出新步伐,万元GDP能耗从“十二五”末的1.77吨标准煤下降到0.65吨标准煤,绿色经济占比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改善,书写了天蓝、地绿、水清的安顺环保答卷。

绿色发展,擦亮了“绿色安顺”的闪闪名片,引领安顺迈向绿色发展新时代。

练好“内外功” 改革开放增活力

过去五年,安顺发展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以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安顺破浪前行。

五年来,安顺市全面深化改革,拓展开放空间,搭建对外开放平台,激活发展的强劲动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举措,累计减税降费近100亿元。“放管服”改革加速领跑,优化审批流程,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2个工作日以内。

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七权同确”改革成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水利精准扶贫示范区建设入选中国改革典型案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

实施服务民营企业六大专项行动,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6.1%,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一,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7.93万户。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从“十二五”末的48.39%提升到62.3%。

改革奔腾向前,开放引入活水。安顺市搭建广阔的开放合作平台,安顺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贵州(安顺)国际石博会等成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

立足平台,安顺市扩大“朋友圈”,走出去参加数博会、酒博会、茶博会、进博会等大型活动,强化与港澳台、日韩、东盟、欧盟等地交流合作。招商引资引凤来栖,到位资金累计达3332亿元,引进中国水电、新希望六和等中国500强企业38家。

改革开放的真切实践,使安顺发展破茧成蝶。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40余项国家级“金字招牌”,树立起了安顺的崭新形象。

精耕“民生” 全面小康幸福来

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安顺市委、市政府对300万安顺人民的郑重承诺。

“十三五”时期,安顺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六个精准”“四场硬仗”相继展开,市、县党政领导包保所有贫困村,3803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奔赴一线,打响了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辐射带动49万人脱贫增收;资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60.59万人次,“三重医疗保障”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改造农村危房、整治透风漏雨和人畜混居住房60579户;37.64万农村人口用上自来水,喝上干净水;建成8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8.21万人搬进新房,长期以来困扰贫困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等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该市6个贫困县摘帽,569个贫困村出列,54.5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书写了黔中大地脱贫攻坚的精彩篇章。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安顺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民生领域累计投入931亿元,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新增就业25.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安顺市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6%,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650元、每年4320元。

实施棚户区改造15.26万户,启动老旧小区改造10129户。畅通政民互动渠道,12345政府服务热线开通运行。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19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47所,安顺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安顺职院整体搬迁新校区,贵州民用航空职业学院建成招生。三甲医院增至3家、二甲医院增至6家,乡镇卫生院全部提档升级,村卫生室合格村医配备全覆盖。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安顺市奥体中心、城乡规划展览馆等建成投用,“双阅读”活动品牌响亮。

债务金融风险有效防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全面胜利,平安安顺建设成效显著,荣获贵州省“平安市”称号,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时序更替,征程再起。站在新起点,安顺将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擦亮军民融合、康养旅游“两张名片”,打造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乡村振兴“安顺样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安顺篇章。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