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锦: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21年02月22日15:40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郭锦,贵州省司法厅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第七批派驻铜仁市沿河老寨村的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先后被评为 “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被列入“铜仁脱贫攻坚群英谱”先进典型,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等次,因连续三年考核优秀被记三等功一次。

2018年3月16日,郭锦离开了熟悉的工作岗位,打起行装,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一线,来到铜仁市沿河县夹石镇老寨村,担当了该村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开启了扶贫之路。在数月的驻村生活中,他抱着为贫困户办实事,找准了“穷根”、明确目标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了根上,帮助乡亲们寻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发展产业。

“我们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只要努力,生活一定能好起来!”

“你现在其实就是在倡导当年的大跃进运动,根本不符合实际,隔壁山羊村种的辣椒政府没有组织收购,烂在地里,陈家村种的百香果同样如此,还发展什么产业嘛!”

这是郭锦第一次组织全村村民召开动员大会时和当时村支书的对话。郭锦刚来到老寨村时,发现该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工作落实不力,工作氛围不浓,对全村的发展没有准确定位和长远规划;全村没有集体产业,集体经济负债2万元,村合作社空壳化;全村上下对产业发展缺乏信心和底气,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群众对村支两委不支持不信任,干群关系紧张,村支两委公信力不足。

如何帮助贫困户提高收入,实现贫困群众如期脱贫、稳定脱贫是郭锦驻村第一天所想的首要问题。为清晰掌握村里的具体情况,走村入户成为了郭锦的日常,他每天脚下都沾满了泥土,奔走在田间地头,走访每一户贫困户了解其生活情况。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说干就干。郭锦根据贵州省司法厅党委和厅驻村工作队的安排部署,按照贵州省“司法厅(计划、指导、监督)+监所(监所超市让苗姑娘集团公司平等进驻)+公司(与苗姑娘集团合作对帮扶7个村辣椒保底应收尽收)+村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决定在老寨村发展辣椒种植剁椒初加工和生猪养殖。

郭锦意识到,必须在本村找到一名致富带头人,否则自己再努力也无济于事。经过几天反复沟通,村民安邦超终于感受到了郭锦的诚意,被他感动了,决定带领村民参与进来。流转的土地只有30亩,规模太小,他就带领村民开荒,向荒山荒地要土地。6月15日,老寨70亩辣椒终于抢种完成。

然而天公不作美,辣椒刚种下去就连遭降雨10来天,郭锦立即组织群众开沟排水,全力抢救。到了8月,又遭遇将近一个月的旱灾,没有资金,他又自己出资购买抽水设备,组织群众到1公里外的地方抽水抗旱。为铺设水管,脚手被划破了也无力顾及。由于路程远,水压大,铺好的水管没有几分钟就被压迫,无奈重新购买消防管才得以解决,安帮超被郭锦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感染打动。

“郭书记为了我们村这么辛苦,我们必须拼命干!”安帮超对着村民们响亮地说。

5月的沿河,气温高达30多度,郭锦每天都是汗流浃背,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沁透后留下了一道道白色的汗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奔跑在老寨村的田间地头,实现了机关干部向农民的转变。

访谈。

除了种植辣椒,郭锦还大力发展养殖业。7月25日,186头猪苗全部入栏。同样,在生猪养殖和剁椒初加工中,几乎和辣椒种植面临类似的挫折,没有资金购买仔猪、饲料和剁椒机,郭锦想方设法要么向对方赊账,要么自己出资垫付。

老寨村的产业在郭锦的推动下,经历无数的曲折后,在质疑中迎来了丰收的硕果。2018年,老寨村辣椒11万斤,饲养生猪186头,总产值83万元,利润共32万元。用工1200个,支付村民工资10余万元,112户农户参与分红,平均每户增加收入8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从负债2万元增至31万元。

截至目前,老寨村的村集体经济已达到90万元,产业发展解决了35名村民的稳定就业,去年实现产值150万,支付务工费26万元。

“坚持志智双扶的理念,授人予鱼的同时必须授人予渔,思想观念的转变才是脱贫治本之策。”郭锦说。为了切实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在省司法厅领导的指导下,郭锦积极探索创新,带领群众在实践中形成了“老寨村产业发展利益联结 ‘因素分红法’”,533户农户参与分红,今年分红资金共35万元,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郭锦清楚地记得,那年冬天在给全村老百姓分完红的那天晚上,他在简陋的床榻上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的脑海里开始浮现一幕幕如何打赢脱贫攻击战役的画面,流下了滚烫的泪水。郭锦说:“再苦再累我都不怕,我最怕的其实就是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够好,导致村民在致富路上掉队,现在好了,群众都富起来了,一个都没有少,我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下了。”

驻村近三年,郭锦坦言最对不起的是家人,没有尽到一个做儿子、做父亲、做丈夫的责任。岁末年初,进入决战决胜的脱贫攻坚恰好遇上疫情防控,村里工作千头万绪,大年初五,郭锦就驱车近400公里,赶到村里,一干就是4个多月,期间从未回家。妻子虽然偶尔抱怨,但却用行动替他操持好自己的小家,在心里默默支持他。

“郭书记经常和我们在一起商量农业生产,聊家常,非常平易近人,这样的好书记,一想到脱贫了要离开我们,就很舍不得。”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

转眼间,近三年的驻村扶贫工作即将接近尾声,老寨村也即将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小康社会。(贵州省司法厅供稿供图)

(责编:吴锋、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