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耀黔东 红色热土谱华章

2021年02月19日08:41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郭进 蔡茜

印江自治县木黄镇将军山上,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矗立,铭刻峥嵘岁月。

将军山下,岁月静好,安宁祥和。

抚今追昔。1934年,烽火岁月,印江大地红旗漫卷,烈士鲜血染红土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历经艰辛,在木黄胜利会师。

由此而始,长征精神扎根这片充满了红色基因的热土,光耀黔东。

弘扬长征精神写华章。在党的领导下,长征精神在印江代代相传,从建立苏维埃政府到迎来解放,从改革开放到脱贫奔小康,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现实。

红色文化助力旅游发展

巍巍将军山下,木黄会师纪念馆矗立。

纪念馆里,红军用过的物品讲述着红色木黄故事,馆前浮雕墙上的对联“木黄会师军威大振,长征胜利功在中华——迈向新征程”纪念当年,激励当下。

“在党的带领下,木黄越来越美,群众生活越来越安逸。”木黄镇木黄村村委主任杨助激动地告诉记者。

祖辈世居于此,47岁的杨助生于斯,长于斯。

幼年时,他听祖辈讲,80多年前,木黄村虽是集镇所在地,村子房屋破落,苛捐杂税,民不聊生,食不果腹,苦不堪言。

百姓渴盼幸福生活。

1934年10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胜利会师,带来红色火种,长征精神扎根印江大地。

长征精神薪火相传,共产党人前赴后继……1949年11月16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解放印江,开启发展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挥动巨笔,在这片红色热土书写华章——

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发扬,把红色文化作为木黄旅游发展的关键要素,先后申报获得“红二·六军团会师圣地”“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张“国”字号名片。

红色旅游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批批游客来到“红二·六军团会师圣地”,接受红色文化洗礼,为木黄镇商贸物流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2019年,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纪念馆接待游客24万次。

红色旅游兴,群众生活富。漫步木黄集镇,楼房沿街而立,宽敞明亮,群众居住条件极大改善。滨江路旅游景观带、民族商业风情街商铺林立,霓虹闪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整洁秀丽。

夯实基础赋能乡村振兴

木黄镇五甲村,一株古柏树雄伟挺拔,树下“会师柏”三字苍劲有力,红军握手雕像,再现会师场景,传递理想信念。

走在五甲村硬化的通村路上,驻村帮扶干部田仁志说:“经过脱贫攻坚,山村路通了,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为乡村振兴赋予了强劲动能。”

田仁志在五甲村土生土长。过去山水阻隔,村民出行靠走,通讯靠吼,生活贫困。他发奋苦读考上大学,成为县里的干部。

当脱贫攻坚打响,田仁志毅然返村攻坚战贫,为乡村发展献智献力。在他与乡亲们的不断努力下,目前,“会师柏”下的五甲村基础设施完善,为村子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3公里外,过境木黄的印秀高速、沿印松高速也通车在即。

脱贫攻坚中,五甲村发展了经果林、食用菌等产业。无线网络全覆盖,搭建起农产品快捷销售渠道,村里生产的食用菌通过电商卖往全国各地。

木黄的巨变是印江自治县打破桎梏,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构建内通外畅交通网络。党的十八大以来,杭瑞高速印江东互通、G352县城至两河口、G211沿河黑獭至印江县城公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全县建成农村公路2489公里,惠及群众28万人,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组组通水泥路、户户有联户路,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制村100%通客运。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县完成建设项目145个,惠及39.83万人,实现农村饮水安全覆盖。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完成4.74万户改厕、改圈、改厨、改水和庭院硬化项目,实现人居环境“家家美”。

实施城乡智能电网和网络信息建设,全县完成农网改造14余万户,城乡供电可靠率达99.4%。建设移动基站2049个,行政村有线宽带接通率达100%、村民组4G综合覆盖率达100%。

产业兴旺群众致富有路

清晨,薄雾散去,坐落青山绿水间的木黄镇中河村开始一天的忙碌,村集体产业“隘达山泉”水厂门口,村委主任田波启动货车,准备把刚下线的桶装水送往集镇。

“等一下,等一下。”村民向社忠喘着粗气,急匆匆赶来。

“有急事?慢慢说。”田波跳下车,迎了过去。

“帮我从镇上带点年货,两条鱼、两斤卤鸡爪……我要上班,钱不够的话,回来再补。”

“年货整得丰盛啊。”听到是带年货,田波笑着说道。

“生活好了,过年肯定要丰盛,要是过去,可不敢这么整。”向社忠说,好生活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向社忠61岁,妻子有残疾,两个女儿已经出嫁,过去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为此,他常常对着大山长叹:“难道要穷一辈子?”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脱贫攻坚战打响,政府派来干部驻村帮扶,强基础,兴产业,发展花椒、矿泉水厂等集体产业,引进企业建酒厂推动群众就业。

乡村产业兴,村民致富有了门路。向社忠在酒厂就业,月工资2400元,不仅脱了贫,生活也越来越富足。

中河村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建立“文明储蓄所”,对乡风文明实施“积分制”量化管理,实现“内外兼修”。

弘扬长征精神,书写幸福答卷。脱贫攻坚打响后,印江自治县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探索创新工作新机制、新模式实现脱贫攻坚“整县摘帽”、精彩出列,书写幸福了答卷。202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950元、10830元。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