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英:演绎从“不敢想”到“信心足”的“逐梦”故事

2021年02月18日14:46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汽车平稳地行进在都香高速上,天朗气清、春风和煦。行高速、走大街、穿小道,我们来到了威宁县牛棚镇三合村社房组彝族同胞王玉英的家。

高速。李青 摄

一只热情的黄狗,一颗婆娑的“迎客松”在入户硬化路旁欢迎着我们的到来。几个孩子在老屋侧面院坝里打着篮球。

讲习十九大标语。李青 摄

站在近180平米的院子里,谈论着2015年修建起毛坯、2016年装修妥当的新居,王玉英说自己“就跟做梦一样”。曾经,住着自己亲手“冲”(垒土,用重物打压夯实)的土墙茅草房,以前的梦想就是把草屋换成瓦房,从未想过将来自己能住进钢筋混凝土的平房。曾经,双手不停在地里劳作,在家中忙碌,从未想过自己能有闲情栽种点花草、做点女红……

王玉英。王湉 摄

靠种地撑起一个家

王玉英就是靠着这双劳作的手,拖大了六个孩子。虽然丈夫是家中主要劳动力之一,但在农村,带孩子、家务从来都是女人的事。王玉英除了要在地里劳作,还要操持家中的一切。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除了睡着的那五几个小时,其他时间双手几乎没有停歇过。

通向王玉英家小路。李青 摄

“一下地就是一天,烤烟地里挖,洋玉地里刨。娃娃就放地边睡、地边爬,中午吃点烧洋芋就算一顿。干完农活还得回家喂猪喂牛。”王玉英回忆起二十年前的自己。

“从我记事起,我家就种了烤烟。只是以前要少些,只有头十亩,最近几年要多些,都是二十余亩。”二儿子禄亚从小就在烟地里帮忙,大儿子禄伟因为小儿麻痹,干不了农活。

王玉英一家有30亩土地,在2013年以前,种10亩左右烤烟,其余的分别种玉米、土豆、蔬菜等经济作物。种烟是王玉英一家的主要经营性收入,近年来种烟规模在20亩左右,收入在7—8万元之间,占家庭收入的6成以上。种烟致了富,王玉英一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住上了新房子

过去,在大雨倾盆湿透泥墙,狂风大作吹飞茅草的时候,王玉英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双手牵扯着塑料膜遮这里、挡那里。最好的时候,就是大约2000年的时候,自己跟着丈夫、友邻,用双手亲自把茅草换成了青瓦。至于盖新房、住平房,王玉英一家没有“余钱剩米”,想都没想过。

入户路。李青 摄

2015年,王玉英家被镇政府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年,老屋经威宁自治县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鉴定为D级危房。2016年,政府补助1.4万元,王玉英拿出夫妻俩积攒了半辈子的7万多元钱,全家老小一齐出动,在亲朋的帮助下,修建了一层钢筋混凝土平房。

外孙与邻家孩子打篮球 威宁县局。李青 摄

“以前过得苦,但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们饿不着、冻不伤,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岁月在王玉英的额上、手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她的话语朴实、真诚而又坚定。

2018年,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经全面核准,王玉英一家已达到国家“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年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535元的建档立卡贫困退出标准,已经退出了建档立卡行列。

让孩子们读书

王玉英丈夫小学毕业,而自己只有小学一二年级文化。大女儿禄希、二儿子禄亚因家庭条件不好放弃了学业,一直是王玉英心里解不开的结。

但一家八口人的吃穿用度,让王玉英向生活作了适度的妥协。她接受了大女儿的早早出嫁,二儿子的自我牺牲。为了让其他孩子心无旁骛地学。

二十多年前与孩子们在老屋前的合照。王玉英提供

“就算讨口,我也要让孩子们读书。”王玉英想着自己大字不识几个,想着每次开家长会听不懂老师说什么,深感自己的无知、深知学识的重要。

“我的父母从来没有给大家讲一句要好好读书之类的话,但全家人心里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只有读书才有出路。”禄亚说。当问及自己学业无成,是否后悔时,禄亚不后悔。在他的话语中,是真诚、是大爱、是笃定。因为大哥脚不好,因为家庭需要劳动力,因为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妹妹可以通过读书找到更好的出路。

从2009年开始,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变成了王玉英、丈夫和二儿子。二儿子在农忙季节在家务农,在交售完烤烟后,又外出打工。2017年8月,丈夫因癌症晚期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家中的一切重担,就落在了自己和二儿子身上。

禄亚曾于2013年卖完烟后外出浙江打工2个月,2014年辗转浙江、广东、四川打工,干过钢筋工、电工、建筑工……外面虽然能挣到比务农更多的钱。但考虑到家人对自己的需要,禄亚还是选择了回家。

天道酬勤,大儿子禄伟虽因疾病耽搁了几年,仍不负期望地考上了一本线,已于去年毕业;二女儿禄爽考上中专,2017年毕业,已到小海镇仁济医院工作;三女儿禄雪也于去年本科毕业。

脱贫不脱政策,小女儿禄春艳依然享受着国家助学金、免学费及精准扶贫资助,在母亲坚定而执着的信念鼓舞下,安心地在威宁县民族中学上高中。

老屋。李青 摄

对于当前的变化,王玉英“跟做梦一样”,那些她“从未想过”的,一个一个的梦想都变成了她当下生活的现实。赶上了好时代,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靠勤劳的双手,王玉英一家实现了脱贫,住上了新房子,还培养了两个大学生、一个中专生,当问及对未来的期望时,她说“最大的期望,就是盼望孩子们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王玉英大胆地说出自己心里的望。她不再不敢想,她坚信在自己、家人的努力下,在国家的好政策下,一定能够实现。王玉英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信心。

新居。韩勇 摄

绣鞋垫。李青 摄

穿上自己民族盛装的她和儿女,都很坚信。她的勤劳朴实、坚定执着、温暖纯良,春风化雨般滋养着每个孩子性格、性情,温柔地浸润成孩子们骨子里坚不可摧气质。(李青)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