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城市兴。
“十三五”时期,贵州工业经济“基础大盘”越来越稳固,城镇化取得明显成效,产城融合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以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50万人以上,工业园区新增就业人员50万人以上。 “十四五”开局,贵州着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集中力量主攻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势必碰撞新的火花,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迈新的台阶。
产业带动 城镇兴旺
漫步在仁怀市茅台镇,四周群山环绕,赤水河滚滚流淌,名扬天下的酒产业与小镇互融互生,酒是产业和文化,更是当地居民特有的乡愁。
谈及发展,仁怀市工业和商务局工业股股长王伦给出一组喜人数据:“‘十三五’期间,仁怀产区酱香白酒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左右。2020年白酒产业总产值预计可突破1000亿元。”
仁怀市白酒产业的兴旺惠及当地居民。据统计,“十三五”期间,白酒企业生产一线解决就业5万多人,涉酒行业解决就业突破10万人,人均年收入5万元左右。
无独有偶。石阡县依托资源禀赋打造的“温泉之城·长寿石阡”品牌大放异彩,石阡县以温泉产业为主导,带动温泉二、三产业蓬勃发展,温泉度假酒店、佛顶山温泉小镇、高原清泉矿泉水厂、泉都矿泉水厂、夜郎古泉疗养院……如璀璨星光点燃产业发展的一片绚丽天空。
据统计,石阡县佛顶山温泉小镇自营运以来,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2人,月平均工资在2500元以上。2019年以来,小镇共接待购票人数4.65万人次。
目前,铜仁九龙地矿银海公司正在对石阡县泉都矿泉水厂进行技术改造,将建成年产10万吨富锶矿泉水项目;贵州产投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北极熊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投建的高原清泉矿泉水厂已投入运营,预计年产30万吨矿泉水。
在贵州,依托资源禀赋精准选择产业、科学发展产业、产城共融互生的城镇星罗棋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城市发展 宜业宜居
产城融合,要求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相互协调,实现“以产促成、以城兴产”。黔东南高新区就吹响了打造宜居宜业和谐园区的发展号角。
成立于2020年7月的黔东南高新区在加快形成具有黔东南特色的高新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上有新打算——要在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上下足功夫。“我们绝不仅仅是建一个工业园区,而是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通过城市化反过来提升工业化水平,最终实现产城一体。”跟随黔东南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的视角,记者看到昔日的产业园区,一跃成为一座生态城市。
园区内的中昊电子有限公司,作为较早一批入住的企业,其3500万元年产值的背后离不开162名员工的辛勤付出。公司技术总监余熙北说,员工大多来自凯里,公司门口就有好几路公交车,大大增加了公司职工家门口就业的幸福感。
坚持产城景融合,黔东南高新区还致力于把园区打造成美丽景区,同步推进工业发展和生态景区打造,实现多元化发展。近年来,先后建设了210广场、下司芦笙广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水景广场和沪昆高铁凯里南站站前广场等。同时,伴随凯麻同城化建设驶入快车道,大力度实施下司古镇旅游开发,先后建成风雨桥、古戏楼、古牌坊等景观。
引导高新产业发展、吸引高端人才聚集、打造新兴产业生态,让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相互匹配、协调发展,将为城市发展增添无穷动力。
抢抓机遇 突围发展
曾经的贵阳市,被人们熟知的多是“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如今,有了“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区”“中国数谷”等名片,成了贵阳的代名词。
“十三五”时期,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速、外商直接投资等方面均有亮眼表现。全市抓住贵州发展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等政策机遇,实现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数字经济融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春江水暖鸭先知。2020年贵州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面积5552.51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1.7个百分点,省会贵阳市销售面积占比和增速均十分抢眼,其销售面积占全省22.3%位居榜首。
“十四五”时期,贵州启动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提出加快贵阳贵安融合发展,提升人口和产业聚集能力,带动黔中城市群加快发展。
细数全省,各市州的龙头城市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互支撑、协同共进,都有自己的突出优势,贵州北大门遵义市开放发展走在前列,工业经济、旅游产业家底丰厚;六盘水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城市从“黑”变“绿”,农特产品深加工业唱响“无中生有”的发展交响曲。(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淑宜 刘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