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街道简介:
新中街道于2017年1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地处新蒲新区主城区中部,是新蒲新区城市开发建设的核心板块,辖区国土面积78.57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区面积15.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2.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67.5亩,辖5村5社区,常住人口近10万人,户籍人口26897人。
记者:
2017年撤镇设办至今,新中街道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新中街道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冉剑波:新中街道自2017年成立至今,圆满完成了“十三五”期间的目标任务,取得了“城市大发展、人口大集聚、民生大改善”的显著成绩,逐步凸显了新蒲新区主城区核心板块的优势地位。新中街道这几年的发展就是新蒲新区十二年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新区主城区唯一的贫困村湘江村也于街道办成立之前便顺利出列,“两不愁三保障”实现了全面落实到位。
蔷薇国际、金科、幸福城等大批高品质住宅小区建成入住,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遵义四中、文化小学等大量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加速集聚,黔北老街、方圆荟等商业街区人气显现,湿地公园、白鹭湖公园已成为市民的休闲好去处,新中街道已占领了新一轮城镇化发展的高地。
同时,街道完成了568户1308人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工作,发放社会救助金1500余万元,救助特殊困难群众450余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解决614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地就业,辖区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民生事业显著改善。
记者:
全市唯一的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点松源社区就在新中街道,在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方面,新中街道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冉剑波:全市唯一的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点在新中街道辖区内,对于我们来说,必须承担起一份特殊的职责和使命,要让移民真正意义上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了让搬迁群众生活有幸福感和获得感,我们严格落实“五个体系”建设要求。
在完善基层党建体系方面,我们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党支部,设立3个党小组,确保党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工作的领导。在完善培训和就业体系方面,通过扎实开展技能培训,使大多数搬迁群众基本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实现技能培训就业171人次;通过招聘会、鼓励自主创业、引进创业扶贫车间等方式使581名具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在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方面,实现了家门口便捷就医、就学、就业、文娱、金融、购物等,小区内部配套建设了银行网点、超市、物流点、幼儿园、卫生服务站等,有效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建设了文化广场、四点半学校、三乡巨变馆等文体场所,不断满足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让搬迁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在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方面,我们推行以“党支部+党小组+网格长+楼栋长+物管员+党员律师”的网格化治理模式,安装智慧门禁,实现人房管理实名化、规范化、动态化、智能化,推选网格楼栋长11名、居民代表49名,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目标。
记者:
“十四五”期间,新中街道将如何推动辖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冉剑波:“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重点着力扬优势、显特色、求突破,正确处理好“四轮驱动”和“四区一带”的关系,为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和增长极作出应有贡献。
我们要以实施国家自然资源部批复的全域土地整治项目为契机,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前沿阵地”为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盘活土地资源,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在大山村片区建设花卉苗木基地,在新中村片区建设养老游乐基地,在湘江村、三合村建设近郊观光农业水果基地,在湘江河周围的合法地段建设高品质乡村民宿,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着力将新中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高品质休闲旅游区。我们还要全力以赴服务城市发展建设,大力提升城市品质,积极探索现代社区治理模式,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加快集聚城区人口,不断提升城市的内涵和品质,着力打造最具吸引力的都市生活商贸区。(新中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