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沿河: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年01月18日15:22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官舟镇马瑙村黑木耳基地。图片由沿河宣传部提供
官舟镇马瑙村黑木耳基地。图片由沿河宣传部提供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同意沿河县等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回望来路,砥砺前行。脱贫出列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站在脱贫出列起点的沿河,正立足实际,科学合理地进入“乡村振兴”模式,真正让脱贫攻坚的胜利果实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

既督又战出实绩

“同志,我现在已经住进了新房,谢谢你们这么关心我,这个冬天不冷了。”近日,沿河中寨镇大堡村87岁的老人符某花对前来开展工作的纪检监察干部连连道谢。

原来,符某花育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已去世,二儿子因残无赡养能力。因此,符某花一直居住在三儿子秦某果两层砖房旁边的偏房内,偏房透风漏雨,属于不安全住房。

了解到具体情况后,县纪检监察干部向秦某果夫妇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思想上扭转了秦某果夫妇的认识偏差。

考虑到秦某果一家的具体情况,县纪检监察干部还帮忙协调建筑材料,动员秦某果与村攻坚队员齐心协力将母亲的房子修缮好,让老人有一个安全不透风漏雨的养老之所。一个多月后,符某花住上不再透风漏雨修缮一新的房子。

这是沿河纪检监察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靶向监督、靶向作战,为独居老人解决住房安全问题的工作缩影。

该县针对类似问题举一反三,抽调6名纪检监察干部和检察院帮扶干部联合组建专项监督组,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全力解决独居老人居住老旧危房、易地移民搬迁户不愿拆除旧房等村脱贫攻坚指挥部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用好用活法治扶贫手段,教育引导群众遵纪守法,持续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不仅如此,该县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中的短板弱项,深入开展农村安全饮水专项监察等,不断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全力护航民生,助力脱贫。

“上牟山组26户农户的饮水问题终于解决了,我们再也不用为缺水而发愁了。”土地坳镇马场村村务监督主任文纯跃笑着说。

同时,沿河在铜仁率先启动饮水安全工程专项监察,查找问题,限时整改。久旱的马场村上牟山组,清甜甘泉终于流入家家户户,幸福笑容洋溢在全组每一位村民的脸上。而这仅仅是沿河纪检监察干部护航“三保障”的一个个缩影。

近年来,该县纪委县监委紧紧围绕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持续开展系列监督检查,建立正面清单和问题清单,不断查缺补漏和巩固提升,全面补齐民生短板,全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督战护民生,愁容变笑容。沿河中寨镇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冯小红说:“群众的利益就是督战的切入点,只有围绕群众关心的事开展监督检查,才能用强有力的‘督’和‘战’提升群众满意度。”

据悉,深入沿河脱贫攻坚一线的督战队,按照“尽可能多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要求,围绕打法是否精准、重点任务是否落实、要素保障是否有力、力量下沉是否到位、战时纪律是否过硬等,强力推进挂牌督战。

据介绍,省、市、县三级共同派出292名督战队员,进驻沿河434个村(居、社区)和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并建立定期调度机制,深入一线调研督战机制,加强视频现场督战,加强问题分析研判,做到精准有效督战。

“山海”携手同心战深贫

初冬的早晨,阳光柔和地洒在山头与田野里,69岁的脱贫户杨友全起了个大早,沿着田坎看了看,便背起竹篓爬向附近的山坡,开始了一天最重要的工作——割草养鱼。“一个月工资3000多块,对于我这个年纪,在村里找到这利索活,收入不错,很满足。”杨友全满脸笑容。

今年5月,思渠镇边疆村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00万元和县财政扶贫资金60万元,充分利用村里干净清爽的山泉水,把荒地和部分农田改修成10.6亩的鱼塘,投放了6250斤鱼苗,年底预产12000斤鱼。

“我们养的有江团、草鱼、鲤鱼、鲫鱼、青鱼等,用天然矿泉水养出来的鱼,口感好,肉质细。”边疆村脱贫攻坚指挥长晏飞望着山里清澈的泉水汩汩流进鱼塘,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转变观念促发展。如今,边疆村除了发展生态鱼外,还发展了生态鸡、辣椒、茄子、菊花等产业,涌现出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我只要有空就到基地务工,每天有80至100元收入,一年下来有上万元的务工收入,家里啥都有了。”村民文中有高兴地说。

在中界镇高峰村有机生态农业产业园里,村民黄军霞、侯再秀、田祝容正在大棚内忙着管护草莓、无花果、葡萄、西兰花等。“在家门口,不仅学到了种植技术,还有务工收入。”黄军霞介绍。

自东西部扶贫协作正式启动以来,在沿河自治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推动下,高峰村与张家港市善港村结成了结对帮扶对子,给高峰村带来了新的希望。特别是在2018年3月,善港村第一批帮扶工作队进驻高峰村后,高峰村迎来“后来居上”的机遇。让曾经“星光光,月光光,有女莫嫁高峰郎”“高峰哦高峰,三年两不收”的高峰村如今发生蜕变,走上了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0年1月的第一期分红中,高峰村50户199名贫困户分红11.2万元。”高峰村驻村第一书记张鲁黔介绍。

“现在村里条件这么好,产业都搞起来了,我也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稳定收入,再当贫困户就真不好意思了,快帮忙申请脱贫吧。”去年9月的一天,村民罗贤国到村委会找驻村干部“销户”。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去年4月,张家港市善港村驻高峰村工作队动员在家的几个青壮年,到张家港市参加实地养殖技术培训,路费生活费全免,贫困户罗贤国也积极报名。取得“真经”后,回来手把手教给妻子,夫妻俩一起管理高峰村的半自动化鹌鹑养殖场。

“养鹌鹑跟养鸡差不多,以预防为主,尤其是卫生消毒一点也不能马虎。”谈到鹌鹑养殖“秘籍”,夫妻俩显得格外熟悉。现在,罗贤国还用积蓄修建了二层楼房,按照现代风格进行装修,既洋气又舒适。

据悉,2017年3月,江苏省张家港市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正式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关系。对口帮扶以来,张沿两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在组织领导、人才交流、资金投入、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方面精准发力,决战深贫,同步小康。

牵手3年间,张家港市以务实行动在武陵山腹地镌刻下“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扶贫担当,深入践行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谱写结对帮扶战深贫的感人故事。累计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3.7亿元。利用帮扶资金实施各类项目314个,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住房安全、劳务协作、消费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文化交流等领域,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万人。张家港区镇结对帮扶沿河乡镇(街道)资金累计780万元;社会各界累计捐赠沿河款物3658万元,其中资金2545万元。此外,充分用足用好深度贫困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跨省流转政策,在张家港市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推动沿河4190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跨省流转,为沿河争取县财政到账资金8.74亿元。

产业“会师”富农家

“我们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得不错,今年光是竹荪就已经采摘加工成品1.2万斤,产值就有264万元。”夹石镇三阳村村支书杨明光说。11月下旬,沿河夹石镇三阳村发展的80亩竹荪已采收结束,而香菇却还在繁忙的采收中。

夹石镇依托铜仁市“9+2”产业帮扶和“1+1”帮扶契机,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夹石镇镇产业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目前,万山区帮助夹石镇解决产业发展帮扶资金100万元,用于竹荪产业和香柚产业发展。目前,竹荪已采摘加工成品1.2万斤,产值264万元。50亩香柚产业预计明年开始挂果,解决200余人就业。

“香菇比种包谷赚钱太多了,以前秋收后,冬季土地就撂荒了,现在一年四季都没浪费,冬天也能继续种食用菌。”三阳村村民许应珍告诉笔者,她家也有2亩地流转给村里发展了香菇,目前正在采收,今年在基地上务工收入就有一万多元。

三阳村得益于沿河牢牢抓住“9+2”产业帮扶机遇,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食用菌、生猪代养、生态鸡等四大“短平快”扶贫产业之一,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沿河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同期,光温同步,适宜于食用菌生长。今年以来,沿河不断完善产业扶贫模式和利益机制,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在全县12个乡(镇、街道)24个村发展食用菌(黑木耳)2000亩1700万棒,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沿河食用菌(黑木耳)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还组建县级食用菌(黑木耳)产业工作专班。

除了抓好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还强化产销对接,公司统一按照“保底价格+市场价格”浮动分红方式回收产品统一销售,当产品市场价高于保底价时按市场价回收结算。预计产值1.17亿元,覆盖农户7096户26963人。

该县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带动就业,使全县黑木耳基地菌棒供应有保障,分别在夹石镇、甘溪镇、黑水镇、中界镇、塘坝镇、后坪乡等乡镇建设年产300万棒非智能化菌棒加工厂。

“自从食用菌基地落户马脑村,我和村里90多位年轻人,一直在菌包厂上班。每月四五千,收入还不错。”11月19日,今年30出头的向东正在官舟镇马脑村菌包厂上班,像他这样在厂里上班的年轻人就占90%以上。

“刚生产完冬季的菌棒需求,现在正忙明年春季黑木耳的菌棒生产,一年到头都有活干,太安逸了。”向东和工友们,每天干劲十足,日子越过越红火。

经过几年的发展,今年沿河新建1个日产6万棒智能化菌棒加工厂和5个年产300万棒非智能化菌棒加工厂,村里生产的小小黑木耳早已出口,走到了国外友人的餐桌上。

今年以来,铜仁统筹全市9个已退出区县和铜仁高新区、大龙开发区,实施“9+2”帮扶协作,从资金、人力、产业、技术等核心要素给予精准帮扶,各区县拟帮扶资金1.1亿元,共实施34个发展产业项目,助力沿河打好脱贫攻坚战。

美丽乡村 内外兼修

旧貌换新颜。昔日出了名的脏乱差村寨,如今修建了脱贫攻坚主题公园。

“真没想到,曾经偏僻的荒山坡成了公园。”深秋,黄池村的银杏公园宛如童话世界,满树金灿灿的银杏叶像金黄的连衣裙,微风拂过,叶子带着香甜的气息翩翩起舞。忙完一天的活,村民三五成群走进公园,一边聊着新旧生活对比,一边拍短视频,沉浸在一天最放松的时光里。

“8月以来,公园接待游客达13000余人次,还有一双青年男女在公园里相识并结成伉俪。”黄池村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李克相说,继以“农耕乡愁”为主题打造的环境卫生示范寨曲子坝之后,以“海誓山盟”为主题建设的银杏生态公园,成了该县群众假日乡村游的热门打卡地。

今年,沿河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广大群众真正获益,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群众幸福指数,要求每个乡镇(街道)打造两个示范村,泉坝镇黄池村便是其中之一。

“村子变美了,‘钱袋子’也慢慢鼓起来了。”聊起黄池村变化,21岁的小伙张旭高兴地说,今年和女朋友留在村里创业,幸福感满满,辣椒丰收,女朋友在村里开的小超市生意也不错,黄池村的村美民富变化,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希望。

黄池村,人与环境的相互促变,只是沿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一个缩影。

2017年以来,沿河按照“通不了就搬、搬不了就通”的原则实施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全县共投资5.56亿元,建成通组公路850.37公里。截至目前,30户以上村民组(自然寨)公路通畅率达100%,彻底改变了交通不畅的状况。

特别是今年以来,该县在奋力冲刺中,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坚决打好乡村环境整治战,旧房拆除及复垦复绿成效显著提升。对人居环境投资2.30亿元,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完成房前屋后硬化513万平方米,连户路硬化1498公里,改厕12704户、改圈5078户、改厨11911户。

如今的沿河,一村一落皆风景,美丽乡村入画来。

蹄疾步稳谋发展,笃行致远开新局。沿河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高昂的斗志,只争朝夕、奋力拼搏,精心规划好沿河“十四五”发展蓝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勠力同心,携手共进,持续不懈努力,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奋力谱写好新时代美丽沿河新篇章。(梁瀚泽 施平)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