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引水”润泽山民

——修文县凉井片区2204户村民告别千年“水困”

2021年01月13日09:40  来源:贵阳日报
 

修文县六桶镇凉井村在山顶,山谷下是六广河,村与河之间的垂直落差有400米。河水不会自己“爬坡”流到村里,加上严重石漠化和喀斯特地貌,包括凉井村、保山村、复兴村在内的整个凉井片区的地质就像一个天然漏斗,地表水难以保存,村民们祖祖辈辈“守着大河没水吃”。

2020年5月27日,凉井村没水吃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贵阳市、修文县统筹市县两级资金,经过66天鏖战,在悬崖上凿壁铺管1300多米,通过加压提升净化消毒,让六广河水流进凉井片区2204户村民家中。

告别吃水难后,凉井村大变样,村里办起农产品深加工合作社,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发展。目前,凉井片区新建了4个大型养殖场。凉井村党支部书记周国亮说,从通水那一天开始,凉井片区迎来了“以水聚财”的好日子。

村民守着大河没水吃

没到过凉井村,想象不到水与村民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联系如此密切。

2020年12月中旬,贵阳市部分地区出现凝冻,前往凉井村的Y053乡道已结冰,位于山顶的凉井村与外界断了来往。

“这里容易凝冻,缺水喝的时候,鞋底绑上麻绳也要去挑水。”凉井村村民汤明才说,去年安了自来水管后,“溜冰挑水”成了村民的记忆。

因为都缺水,凉井村和附近的保山村、复兴村,在2020年进行分散式供水巩固提升工程时,被统一叫做凉井片区。在地理环境上,三个村喀斯特地貌突出,地表存不住水,凉井村甚至没有一块水田。

一谈到“水”,56岁的凉井村党支部书记周国亮五味杂陈。他说,在垂直距离不到400米的山谷下,是乌江的上游六广河。大河就在眼前,凉井村村民却无法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下谷的坡很陡,人要扶着才能下去,更别说挑水了。村民要吃水,只能去距离村庄两公里外的落水洞挑水,那里有一个出水口,长年不会干。

“家家户户,不分男娃女娃,10来岁就要挑水。”周国亮说,小时候一桶水挑不动,要么两兄弟一起抬,要么挑半桶。走在山间小路上,一不小心水桶就会因磕碰漏水,这时只能挖块泥巴堵住漏水点,加快脚步往家里赶。

凉井村的饮水问题,在近三十年间渐渐发生了转变。

上世纪90年代,政府出资在村里修了8个大水池,凉井村进入吃“望天水”的时代;2000年前后,村民的茅草房改成了水泥房,屋顶建起小水池;2006年,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很多村民家里建起30立方米的小水窖;2010年开始,一到缺水严重的季节,镇政府会安排车辆送水,保障村民的基本用水。

即便如此,凉井片区仍没有摆脱“全家人共用一盆水、废水再喂牲口”的缺水困境。因为水,村民与村民、村寨与村寨之间生出了不少事,甚至大打出手,但也有温暖的场景,“村里有一户残疾人,子女不在身边,周边邻居会主动帮她挑水。”周国亮说,水,关联着凉井片区的每一根“神经”。

悬崖绝壁引来“小康水”

凉井村临崖的山顶上,以前立了一块石碑,该处也被当地人叫做立碑岩。石碑早已损坏,去年又新立了一块,上面刻着“饮水思源感党恩,战天斗地解民困”。

立碑岩是凉井村一览六广河的最佳位置。站在立碑岩远望,对岸河面上停泊着船只,农房沿河而建。

“以前,我们羡慕对面的村民,家门口就有水吃。”凉井村村民贾佐军说,凉井村与毕节金沙县化觉镇隔河相望。以前,凉井村人从立碑岩沿着小路走到山谷下,然后乘坐渡船到对岸去赶集。那时,村民去赶集都要随身携带一个塑料瓶,回程时装上一瓶河水,爬山途中解渴。

“现在,你从化觉镇往凉井村看,悬崖上多了一条土黄色的线条,直接通到了山顶。”贾佐军说,这是打破“天堑”,在绝壁上建起的1300米引水管道。

为了解决凉井片区的饮水问题,贵阳市、修文县统筹市县两级资金,于2020年3月22日启动凉井片区分散式供水巩固提升工程。

“悬崖上作业,危险系数大。”周国亮说,当时,修文县委书记冒雨赶到现场调研,并要求“既要保进度,也要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悬崖上作业,困难重重。陆路不通,改走水路运建材;没有山路,开来挖机绝壁凿路1.7公里;挖机走不了,建设工人依山就势,合力将250多公斤重的压力钢管按时运送到位、铺设焊接……

耗资1300余万元,鏖战66天,近百名施工人员在绝壁上,打通了凉井片区供水的“最后一公里”。建立二级泵站、高位水池,加压抽水、净化消毒,清凉的六广河水流进了凉井片区2204户6721名村民的家中。

“终于盼来自来水。”村民汤波说,有了自来水,村里好几个家庭装上了抽水马桶和热水器。

“以前连水都没有,娶媳妇都是难事。”50多岁的村委会主任贾佐益说,因为缺水,外村人多少有点“嫌弃”凉井片区,和他一辈的几个村民至今还是单身,小一辈的也常埋怨老家的环境。

“这水造福子孙啊。”说起2020年绝壁上引来的“小康水”,贾佐益露出了笑容。

凉井片区因水聚财

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汤波的妻子熬了一大盆猪油。“前天才把400多斤的大肥猪杀了,今年我们又养了10头小猪仔。”她说,没通自来水之前,村里没人敢养这么多牲口。

通自来水后,凉井村村民汤明才也扩大了牛圈,从2头牛养到10头牛,去年底卖了4头。

村民有了新变化,村子也有了新气象。

这几年,周国亮没少为村里的发展犯愁。他找到很多企业,希望他们到凉井村投资,但一听说凉井村缺水,谁也不敢来。周国亮说,凉井村虽然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但想进一步发展,带动村民致富,仍缺乏产业的带动。

通水后,凉井片区办起了4个大型养殖企业,通过“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养殖蛋鸡6000羽,带动28户贫困户增收3000元以上;肉牛、生猪养殖方面,2021年预计出栏量能达到1万头,还有企业有意到凉井片区发展。

凉井村黎永德四兄弟,往年在贵阳做工程,2020年都回到老家,在村里建起了生猪养殖场。“我们的养殖场一天要消耗40吨水,要是没有自来水,猪都要渴死。”黎永德说,现在养殖场大的生猪已经有200斤,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生猪的生长很好。等今年3月第一批1000头生猪出栏后,还想再扩大养殖规模。

去年,凉井村建起农产品加工厂房,成立了凉井村深加工合作社。在这里,凉井村农家腊肉、豆腐干等优质农产品进行真空包装后,通过网络电商、商超等渠道销售。

“以后我们还要做李子干、猕猴桃干。”周国亮说,有了水后,凉井村的发展肯定会更好。(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舒波 杨继军 李强)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