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快车,非遗产品出山

2020年12月24日08:20  来源:贵州日报
 

近日,记者坐上丹寨县的乡村营运客车,在宽敞的大道上一路向东,经过扬武镇,进入蜿蜒的盘山路。盘山路两旁风景醉人,时不时看到依山而建的苗寨。

正是靠着宽敞的道路,丹寨县的非遗产品搭上了出山快车,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经过约1小时的路程,记者到达丹寨县扬武镇争光村。争光村是丹寨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的发源地之一,村里的苗族妇女们世代传承着制作蜡染的手艺。近年来,随着交通改善,争光村依托这一手艺,衍生出不少手工作坊。

“快则两三天,慢则一个星期就要出去送货一次。”在争光村一家蜡染坊,罗佩琼一边描画蜡染,一边跟记者聊起她在村里发展蜡染的经历。

早年,因交通不便,罗佩琼曾外出务工。2006年,村里修通公路,她回乡开办手工作坊,一办就是十几年。这些年,通村公路从泥土路变为水泥路,再到扩宽。路越修越好,罗佩琼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从原本的单打独斗,到2017年成立公司,带领当地妇女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以前要花5个小时才能走到县城,不通路根本不知道怎么把产品运出去,蜡染做出来都是自家用。这些年交通好了,销售方便多了。”村主任张仁忠介绍,争光村目前有蜡染工坊13家,村里9成以上妇女能画蜡,全村蜡染产业一年收益有20多万元,产品最远销往美国、法国等地。

参观完争光村的蜡染工坊,记者坐上开往龙泉镇卡拉村的公交车,经过七八站后,到达目的地。

卡拉村地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丹寨万达小镇旁,距县城仅2公里,距余安高速丹寨收费站口不到1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卡拉村群众世代传承编制鸟笼的技艺,卡拉鸟笼被收录进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编制鸟笼,产品远销省内外。

削切竹片、转孔、编制……卡拉村民王阿且正在家中编制鸟笼,他编制鸟笼已有数十年。“一个人一天大概可以做两个鸟笼,每个鸟笼能卖七八十元,一年售卖鸟笼的收入在万元以上。”王阿且说,虽然手工编制产出效率不高,但十分受欢迎。随着村里游客增多,卡拉鸟笼的单价和销量都涨了不少。

不同于王阿且的家庭作坊,王秋的鸟笼产业初具规模。“这几年,交通方便了,很多游客乘坐公交车前来体验和购买。依托鸟笼元素,我们还发展了鸟笼灯罩、书架、把玩件、摆件等工艺品,一年营业额达到50万元。”王秋告诉记者,依托鸟笼产业,她已成立公司,打造出集生产、销售、体验于一体的店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绍波)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