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雨
11月11日,贵州大学西校区报告厅座无虚席,数百名师生集中观看全国教育系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视频会,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全会擘画的新发展蓝图,正是青年人的奋斗坐标。我们要自觉做道路自信的践行者,理论自信的信仰者,制度自信的捍卫者,文化自信的传播者,而贵大青年所要做的就是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积蓄力量。”贵州大学团委副书记刘魁说,作为高校共青团干部,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引导广大青年把“小我”融入“大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注入青春活力。
贵州大学2017年成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又成为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12个学科门类,在校全日制学生近4.5万人,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
贵州大学茶学院党委副书记覃昆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擘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图景。
“现在,我们学校不仅变得越来越漂亮了,还新增设了汽车、护理和刺绣等模拟实训课程。”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管理专业非遗传承班2班学生王贤勇说,“实操能够让我们更快地掌握专业技术,为以后就业或者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撑。”
校园环境的蝶变,不但增强了本地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还吸引了一批外地学生前来就读。杨英便是慕名前来的学生,现就读于该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没想到这里的老师比想象中还要认真负责,常常带我们去全国各地参加比赛,我还获得了州级学生技能大赛导游服务赛项一等奖。”杨英告诉记者,“现在我充满信心,打算毕业后自己组建一支导游服务队,带动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一起创业。”
突破 成绩节节攀升
张小明一本、邰小翠一本、邰航一本、张小龙二本……走进台江县方召镇巫梭村村口,至今仍然能在公告栏上看到高考喜报。
“今年,村里共有8名学生考上一本,10名学生考上了二本,我们村第一次有这么多学生考上大学。”巫梭村驻村第一书记杨胜富介绍,巫梭村是一个贫困村,海拔较高,地理位置偏僻,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落后,能有这么多学生考上大学实属不易,所以即便喜报有些泛黄了,大家依旧舍不得撕下来。
这些学生都毕业于台江县民族中学,这样的成绩搁在四年前没人会相信。
曾经,台江县民族中学校园环境恶劣、校风不良,本地90%以上的优质生源外流到其他地区读书。据了解,当时全校每年辍学学生100多名,二本上线率仅10%。2008年和2011年,全校竟只有一人考上一本。
为了把学生从辍学边缘拉回来,帮助身处困境的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台江县民族中学先后制定了16项管理制度,并在学校开展“创设安静学习环境月”“创设自主学习活动月”,以及“精神脱贫演讲比赛”等活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整顿校风教风。
今年,该校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据统计,全校共1047名学生参加高考,其中一本上线人数270人(比去年增加了163人,600分以上25人),上线率25.8%;二本及以上上线人数829人(比去年增加了268人),上线率79.2%。
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率和就业率也节节攀升。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帆介绍,学校一直致力于校企合作和精准就业两项工作,不仅与上海汽车集团、杭州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携手育才,还与贵州台江盛丰田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凯里市人民医院、台江县人民医院、台江县第一幼儿园等本地企事业单位合作,协同培养人才。
在今年367名毕业生中,升学95人,就业272人,就业率100%,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3200元左右。
接力 支教薪火相传
最近,63岁的陈立群卸任了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一职,但却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留在台江,确保与新任校长蔡毛把工作交接好。“其实,很多老师支教结束回去后,都还与新来支教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帮助新来的老师在了解民中校情、师情、学情的基础上,找准工作重点,将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蔡毛说。
四年来,一批批优秀教师前来支教,为大山深处的台江默默奉献。对此,今年8月刚从杭州前来的支教老师张雄美深有感触。“作为年轻教师,我们更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贫困孩子走出大山。”
据了解,杭州市2018年还专门投入1000万元资金,实施2018年至2020年台江县教育综合提升工程。截至去年底,台江县选送教师到杭州跟岗学习近500人次,培训本土教师和学校干部共计2080余人次,一支“不会走”的优质本土师资力量初具雏形。
教育扶贫是长久之计,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让教书育人的薪火在莽莽大山代代相传,让每一名台江学子受益匪浅。
“在学校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今年顺利考上了一本,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台江县南宫镇拥党村的邰海生信心满满地表示,要更加努力学习,毕业后就返乡创业,带领村民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
台江县副县长司文朋表示,教育就像罅隙里的光,照亮心灵。教育扶贫让爱与责任在更多贫困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故事正在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生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