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外打拼多年的他,毅然放弃城里舒适的生活,怀抱带领村民一起脱贫致富的理想,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凭着敢想敢干的作风,一心为民谋富裕的胆识,让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寨在脱贫攻坚中产业兴旺、大有作为,他就是兴义市三江口镇团结社区党支部书记郑维坤。
他,1.70米的身高,阳光灿烂的脸上,时常挂着微笑,而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睛却透着坦诚和机敏。言谈中,你会发现他有80后特有的气质,简达、干练。
三江口镇团结社区地处兴义市东北部,原属一类贫困村,全社区辖22个村民小组,1159户3980人。据郑维坤介绍,他到团结社区时,社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3户958人。由于社区山高水长,没有产业,再加上交通不畅,社区有近三分之一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去了,剩下的多是拖儿带女的妇女和体弱多病的老人,很多人只能靠传统的种植养殖维持生计。
为把准社区脉络,开出对症下药的良方,郑维坤从上任之时起,除了夜里睡着的几小时外,他的大脑就像上足了弦的钟表,一刻不停地运转着。他清醒意识到,既然上级把自己推到脱贫攻坚前沿,那自己就要开动脑筋,撸起袖子带领村民在脱贫攻坚致富的大道上,开拓一条适合社情民意的路子。
说干就干,热血沸腾的郑维坤马不停蹄地奔忙起来。作为支部书记,郑维坤在身体力行的同时,竭力倡导两委班子成员在脱贫攻坚中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于是,他同班子成员顶着烈日,迎着风雨深入各村寨,帮助协调社区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贫困群众结对子,从群众最急最忧最盼帮起,从社区发展的重点难点堵点抓起。
经过几天的爬山涉水,郑维坤惊诧地发现,社区竟没有一条硬化的公路,更别说通村通组的路了。可以说,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要致富,先修路。修路!一时成了团结社区的中心话题,也成了郑维坤要干的事。说来也巧,就在郑维坤想方设法筹划修路之时,国家出台了“一事一议”优惠政策。他连忙跑到镇政府,找书记、找镇长,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修路中,郑维坤一边和上级部门协调,一边带领群众投工投劳,不到半年,就修建和硬化了辖区内20多公里的通村通组公路。
望着一条条伸进村组的路,郑维坤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又在设想将那些断头路建成四通八达的幸福路。为此,他又跑到镇政府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和物资,彻底打通了社区的最后一公里通村路,使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好处,更为发展产业、推动农产品进入市场奠定了基础。
按理,路通了,郑维坤可歇一下。可郑维坤没有,他有一股子拗劲,只要关乎老百姓的事,就要实现。为改善社区群众生活条件,他向有关部门申请扶贫资金27万元,完善村卫生室标准化项目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让患病群众在温馨的环境里病有所医,让儿童健康地成长。
正是这一件件走心的事,乡亲们对郑维坤是褒奖有加。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郑维坤比谁都清楚:传统的耕耘模式很难撑起老百姓的希望,唯有来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革命,才能改变社区贫穷落后的面貌。
秉承初心,郑维坤同班子成员一道,走向田野山岗,用心寻找适合脚下这片土壤的产业。
通过对气候、采光等的分析,社区利用国家植被恢复资金200多万元在石漠化较重的发岩、大水井等村民小组种五星枇杷1252亩,该项目两年支付当地农户人工工资11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60万元,带动农户845人增收,带动贫困户49户226人脱贫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产业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仅增强了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也使团结社区的集体经济实现“开门红”,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3万元,却让摘去空壳村帽子的人们看到了希冀。
尝着五星枇杷的甜头,深谙经营之道的郑维坤,懂得管理的重要,懂得战略的重要,懂得决策的重要。为解决五星枇杷销售等问题,郑维坤敢为人先,带领班子成员在三江口镇成立了首家村级公司,使产业发展有了依托,种植户没了后顾之忧。
望着五星枇杷基地的发展壮大,心存志远的郑维坤,有了进一步的谋划。“我们做的是农业产业,是靠天的产业。若喜获丰收,就得有贮藏产品的地方。为此,我们投资20万元修建了面积498立方米的冷库,就是保证村民辛苦盘出的硕果不烂在田间地头。”
为让社区群众脱贫致富,郑维坤一点也不含糊,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些年,在五星枇杷种植的基础上,郑维坤同社区班子一道解放思想、迎难而上,使社区产业遍地开花,困难群众喜上眉梢。本着产业扶贫的原则,社区投资20万元鼓励贫困户种植大红花茶200亩,带动贫困户54户276人脱贫致富。
这些年,围绕“打好产业扶贫硬仗”的目标,郑维坤遵循自然,因地制宜拓展产业。在桥边组,社区根据优质的地下水源,在沿河闲置土地上投资55.8万元修建生态鱼养殖场,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增加5.8万元。在大水组,投资60万元建设占地10亩的集中养牛场,解决1户贫困户务工脱贫,带动贫困户77户300人。投资10万元种植老品种芭蕉100亩,发动115户群众种植蔬菜160亩,使社区呈现种养结合、养种互补的循环经济发展。
然而,心系群众的郑维坤并没有沉醉在眼前的产业中,担负脱贫攻坚重任,他又在心里勾画着产业扶贫的蓝图。“发展产业,找准适合自己的产业是关键。团结社区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日均气温18℃,全年日照1334小时,无霜期达324天,很适合农业产业的发展。”于是,2019年5月郑维坤组织工作人员赴广西恒县参观考察。通过考察,大家一致同意引进营养价值高、软糯香鲜的小米蕉。
为鼓励贫困群众参与小米蕉种植,社区通过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将社区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和管护,1000多亩的小米蕉种植基地郁郁葱葱,成了三江口镇一道亮丽的风景。该产业覆盖社区贫困户193户968人,发放贫困户分红119160元,发放群众务工工资80余万元。小米蕉已成为社区继五星枇杷后的又一主要产业。
同郑维坤交谈,很容易发现,他是一个思维活泼、勇于进取的人。为了社区,他从基础设施到优化种植结构,从壮大集体经济到培育特色产业,他用热血和心智解开一个个脱贫死结,找到一条条致富门路,使社区发展令人刮目相看。
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引进兴义市扶投公司投入1800万元建设占地43.7169亩的杉木加工车间,为当地群众解决木材就地销售难的问题,受益群众覆盖全镇所有贫困户及农户10000余人。此外,社区还利用摘帽资金50万元入股黔农汇公司,受益群众113户533人;利用食用菌项目资金62.3万元入股黔农汇公司,受益群众108户512人。在项目上,实施分散能繁母牛养殖项目50头,分散肥牛养殖项目133头,使130户660人从中受益。向贫困户发放特惠贷资金158笔746万元,带动158户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脱贫致富。通过资金变股金方式,社区16户贫困户通过特惠贷资金入股村级公司,每年分红9.6万元。
这些扶贫举措,使社区贫困户在利益联结上至少有3个以上的产业覆盖。而社区通过产业利益联结和“村社合一”的经营方式,使社区村集体经济已达106万元,且每年以50%的速度在增长,预计2020年底可望达到150万元。
回望脱贫攻坚点燃的希望之火,郑维坤激动地说:“这些年,社区围绕党建抓脱贫,通过‘五步工作法’和产业‘八要素’的落实,使社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上级有关部门检查验收,社区群众于2019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社区居民人均收入由3458元增加到9000元以上,实现了稳定脱贫,在社区有劳动能力人数的2146人中,已实现就业人数2137人,就业比例为99.6%。”
一个个战天斗地的脱贫故事,使团结社区名声远扬。近年来,社区被中共黔西南州委授予“全州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被中共兴义市委授予“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和“先进党总支”等称号,郑维坤本人在2019年被中共贵州省委授予“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书记”。(文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