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家当村干 修路兴业富乡亲

水城县花戛乡磋播村党委书记 徐祥峰

2020年11月09日08:27  来源:贵州日报
 

“高山冷清,洋芋当顿;想吃米汤,只有害病。”20多年前,这句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俗语,是水城县花戛乡磋播村贫穷面貌的真实写照。

磋播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土地资源破碎,是水城县最偏远的小山村。

我叫徐祥峰,是土生土长的磋播村人。为了少吃点苦,1982年,年幼的我跟随父母从磋播村搬到邻近条件相对较好的顺场乡。从1994年开始,我种植烤烟、做小生意、开餐馆……通过不断打拼,日子逐渐好起来。

虽然自家日子好过了,但想着磋播村还有几百户父老乡亲,住在路不通、水不到的地方,过着贫穷落后的日子,我心里很着急。2008年,我回到磋播村,当上了村干部,开始与乡亲们一起战贫斗困。

磋播村贫穷的原因主要是交通不便,我回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2012年,在政府支持下,我们开始修建磋播村到顺场乡的道路。当时,资金不够,找不到施工队,我就利用了自己的挖机,带领村民修路。

路通了,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但要拔穷根,就只有发展产业。我们通过群众会、院坝会、入户动员等方式,大力引导村民改变种植习惯,在全村布局了食用菌、猕猴桃和刺梨等新兴产业,让村民参与入股分红,通过务工增加收入。目前,全村刺梨产业已经达到6000多亩,覆盖了600多户群众,还有猕猴桃1300亩、食用菌600亩、天门冬400亩。

有了产业,村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发展好产业,持续完善产业链,朝着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同时,增加就业岗位,巩固好脱贫成效,让我们父老乡亲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运 整理)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