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七星关:传承奋斗精神 守护“幸福长渠”

2020年11月03日16:18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10月29日,孟启恒老人在介绍当年修建沟渠的情况。陈曦 摄
10月29日,孟启恒老人在介绍当年修建沟渠的情况。陈曦 摄

在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团结乡青林村,一条沿悬崖峭壁人工开凿的水渠润泽沿渠村落。青林村地处大山深处,过去当地百姓用水十分困难。20世纪60年代,当地50余名村民自发修凿水渠,引流大山背后的水源。历经五年多时间,一条长约四千米的“绝壁天渠”——法朗大渠开凿完成,村民的用水问题得到解决。

自沟渠修建好以来,当地群众自发组织人员,坚持义务管护沟渠。今年48岁的吴光忠就是其中的一员,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来到法朗渠边与其他村民一同清理杂草、石块、树枝等,维护着沟渠的正常运作。

“这里下去有几十米高,而且前两天下过雨,路面很滑,十分危险。因为我血压有点高,所以一直都在最里面挨着墙走。”尽管经常都走在这条路上,但吴光忠每踏出一步都不敢掉以轻心。法朗大渠位于悬崖峭壁之间,地势险峻,最窄处离悬崖只有十几公分,维护和行走的时候只能小心翼翼,面对如此危险的工作,吴光忠和其他村民都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一直坚持,因为他们知道,这条沟渠承载的不仅是农田灌溉的使命,更是全村人一直以来生活的希望。

2013年1月,青林村群众自发集资树立起一块镌刻有“竟一代功业播百世甘霖,悬万仞崖壁引九天碧水”的纪念碑,引出了上世纪60年代自强不息的青林人在绝壁深山开挖水渠,解决全村群众用水问题的奋斗往事。

当时的青林村有村民700余人,土地2000余亩,虽然守着滔滔赤水河,村民生活用水取水点却是距离青林村几公里开外的李石匠家水井,饮用水尚且靠着人背马驼,由于缺水,干旱贫瘠的土地亩产仅200斤左右,苞谷饭即是青林人的主食,百姓生活十分困难,村里流传着 “吃饭得靠供应,吃米除非生病” 的自嘲。

当时全国上下正兴起兴修水利的热潮,加上接壤的生机镇的几条大渠已打通通水,同处赤水河河谷的镰刀湾、高流等村已经吃上了沟渠灌溉生长出来的大米,这让青林人更加渴望吃上大米饭,也更加坚定了青林村人修渠的信念。

面对水浅地皮薄的现状,青林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兴修水利以富民”的号召,决定积极寻找水源,建渠引水,解决群众饮水困难,扩大水田面积实现增产增收,在上级农业及水利部门大力支持及帮助下,青林村最终在临近的柱中村选定水源,年1月17日正式动工开凿法朗大渠。沟渠建设由青林村支书张入国主持,1967年起由接任支书唐明凯、会计潘伯富、水利辅导员孟启恒三人具体负责,三人迅速组织起59人的长修队作为开挖大沟的骨干力量,临时突击队人数达数百人,长修队人员腰绑粗绳,挂着岩壁上,顶着烈日、迎着大风,用钢钉、铁锤在悬崖峭壁上打炮眼、凿水渠,由于交通不便,大沟建设所需要的炸药、钢钉、铁锤、石灰等都是靠人一箩筐一箩筐的从林口徒步背到施工现场。

“当时条件简陋,设备奇缺,面对艰险的工程,谁也不敢保证施工能一直顺利进行。但当时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面对悬崖峭壁,大家用绳索绑着自己,缓慢放至绝壁的指定高度,固定好位置,才在绝壁上开凿炮眼。”回忆起当时修建沟渠的艰辛,孟启恒老人历历在目,他说当时要想修通大渠,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不单单是生活条件的艰苦,更多更大的困难来自峡谷的艰险和修渠器械的短缺。

人心齐,泰山移。大沟修建期间,除了施工队员外,青林村的其他百姓并没有置身事外,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进来,有的给施工队送豇豆、送南瓜,还送山羊给队员们“补充营养”,有的无偿提供自家耕地来支援大渠的修建,每个人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施工队员们建成沟渠的决心。

悬崖绝壁书豪情,大家谁也没后退一步,一锤一锤、一尺一尺......4000多米的渠道就是这么凿出来的。

“但有时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真的很脆弱,”吴文明老人清楚地记得,最终有3名施工队员牺牲在了大沟上,其中一位就是他的哥哥吴文高,牺牲时年仅二十多岁,连家都没来得及成。

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战,全长4000多米的法朗大渠终于在1968年3月8日全线竣工。在那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涓涓溪水顺着盘旋在悬崖上的大渠流到了青林村干旱的土地里。

法朗大渠通水以后,更加激发了青林村百姓的苦干、实干的决心,沟渠中淌过的水破除了青林百姓饮水难的头等难题,水浇田面积也是逐年增加,几年后水田面积便达到上千亩,产量是原来的好几十倍,粮食产量由未通水时的40万斤增长到通水后的100多万斤,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在自给自足的同时也有了多余的粮食拿到周边集镇上去卖,青林“富饶美丽的人民公社”一时间小有名气。

“法朗大渠是前人用血汗换来的,正是因为有了它,大家的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青林村民生监督委员会主任张孝泽说,大家都知道要将前人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下去,守护好法朗渠,让它继续为全村人造福。

在青林村群众多年的努力下,法朗大渠至今流淌不息,原来的干荒山变成四野葱茏的千亩良田,近年来发展的经果林种植也成效显著,当地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青林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发展村,法朗大渠也成了人们的“幸福渠”。(陈曦 李杰)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