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微工厂 就业大作为

2020年10月24日09:04  来源:贵州日报
 

■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芦晓娟

38岁的杨美,原居住在凯里市凯棠镇凯哨村,那里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当地群众主要靠外出打工谋生。2016年,杨美一家乔迁入住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为了“新市民”。

2018年5月,在当地政府培训技能、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支持下,杨美发展起兴美宏杨制衣厂,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工厂吸收了4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中的“织缝能手”就业,主要生产民族服饰、职业工装、舞蹈服装等产品,每人每月增收2500元。杨美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妇女创业和就业,过上美好生活。

稳就业,就是稳脱贫。10月18日,黔西县金兰镇扶贫车间里,村民们忙碌地加工电子元件。近年来,金兰镇借助该县与广东省花都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大力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以电子“扶贫车间”为载体,培育特色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目前,该扶贫车间每天有50多位当地村民就近上班就业,每名员工月收入3000多元。

在玉屏自治县平溪街道康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业扶贫车间内,搬迁群众忙着加工藤编制品。为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管理服务工作,今年,该县制定出台扶贫车间建设扶持政策,对扶贫车间采取跟踪服务、减免部分水电费用等措施,保障扶贫车间有序安全开展生产销售,稳定搬迁群众就业,促进搬迁群众增收。

目前,我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引导和动员企业、社会组织等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条件的布局设点,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有效解决了当地贫困人口脱贫、就业岗位不足、劳动力外流等问题,闯出了一条产业化扶贫新路。据省生态移民局介绍,截至日前,全省842个易地扶贫搬迁管理单元共建扶贫车间916个,吸纳就业52174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0814人;扶贫基地215个,吸纳就业51338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群众7344人。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