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肖仕芬的“初心” 让百姓家花开满园

2020年10月21日16:08  来源: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讯 肖仕芬是今年被派到紫云自治县牛场驻村的,从接到驻村命令的那一刻起,肖仕芬没有任何犹豫,就一个字——“去”。

驻村干部都是“家经难念”,她也不例外,儿子今年初三,先生在乡镇当老师,孩子跟着她在县城读书,母子一直过着平淡的生活。肖仕芬之前是小学教师,后来做宣传业务的工作,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历,也没有任何行政岗位经验,这次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确实感到压力山大,但她作为一名党员,服从组织安排是基本要求,虽有几分惶恐,还是背上行装,同脱贫路上的战友并肩而上。

初心不改,面对天灾不言败

肖仕芬所驻的牛场村属于三类贫困村,去年刚刚出列,辖14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寨,总人口831户3107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264人,其中,未脱贫人口34户90人。在前沿战队“出征”的那天,她暗暗定下目标,一定要带领牛村的群众脱贫,带领牛场村的村民致富。

没有想到是,在6月12日,一场大雨不仅冲毁了村里的路桥,同时卷走了大家脱贫致富的希望,覆盖77户贫困户的食用菌大棚和蔬菜基地,在一夜之间被席卷一空。村支书郑少华心痛地说:“这可怎么办啊?我们的支柱产业,全都没有了,我们怎么脱贫啊。”当时,肖仕芬想都没有想就说:“没事,我们人在,心在,脱贫没有问题。”

初心依然,雄心不改。天灾过后,肖仕芬与其他脱贫干部们立即抓住季节,调整结构,改良换种,在被大水冲毁的蔬菜基地种下了120亩荷兰豆。

如今, 120亩荷兰豆长势喜人,400亩甜心菜正在移栽。

担当使命,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肖仕芬带领的脱贫攻坚作战队进驻牛场村以来,通过走访调研、遍访贫困户等方式,特别是结合县里面部署的“大调研、大走访、大排查”活动,深入解群众的想法,收集群众的微心愿,并对群众最关心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梳理,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困难。如:今年牛场村按时打赢脱贫攻坚的任务是实现贫困人口清零,为此,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肖仕芬选择“短平快”的蔬菜产业,努力让群众实现快速增收。蔬菜种植需要土地,但土地是老百姓的根,因此,土地流转成了牛场村的第一个攻坚难题。

在土地流转工作中,肖仕芬认为最好做工作、最积极配合的沙地组,原本已经全部签约。可就在犁田机下田的时候,村民们纷纷以先修机耕道为条件集体“毁约”,不让犁田机下田,此情此景,让工作队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很“震惊”,到底是什么让群众反悔呢?肖仕芬与工作队思考了一个下午,并从自身找问题,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最终找出问题的症结。当天晚上,他们以院坝会的方式,和村民面对面的谈心、交流,给他们讲政策、谈发展,最后消除了误解,顺利地解决了“毁约”的难题,同时也拉进了工作队与村民的距离。

那晚,肖仕芬写下了这样的日记:“用心、实干,担当,才是我们决胜脱贫攻坚的砝码”。是啊,党和群众是血肉相连的,党让他们去宣传、落实国家的好政策,他们必须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想群众所想,思群众所思,为群众所为。

壮大产业,按时打赢脱贫攻坚

近年来,牛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产业发展之路,成立了村级公司,先后尝试了养牛、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辣椒种植等产业,但由于规模小,缺技术,再加上天灾等各种原因,导致产业流产或收效甚微,村级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战队进驻牛场村后,肖仕芬与工作队立即与村“两委”进行商议,探讨牛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的路子。之后,找来了唐约经验、大坝精神、高田“速度”等的各种资料来学习,同时通过县里组织和各种渠道到唐约、大坝、高田进行实地考察,并与牛场村作对照作比较,对其发展进行研究、思考。最后得出,无论是地理优势,还是环境资源,唐约、大坝、高田的条件都比牛场好不了多少,甚至没有牛场的优越,可是他们闯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这值得肖仕芬与工作队深思和学习,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唐约、大坝、高田都有一个共同点,通过村社合一、合股联营走上了致富路。

唐约成功了、大坝典型了、高田跟进了,牛场村为什么不可以借鉴呢?

有了想法,关键在干。肖仕芬和战队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村级合作社,全村77户贫困户全部入社,计划实现80%以上的一般户入社,入社可以通过资金、土地、务工等方式入股,以“721”模式进行利益分红,即:70%利润分给社员,20%利润作为村合作社集体经济及管理资金,10%奖励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合作社由村党支部引领发展,实行组织领导“合一”、经营管理“合一”、利益分配“合一”,以“三合一”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村社合一”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合作社是否真正找对路子、开展经营并产生效益,是否真正为群众提供产销全程服务,并让利于民,同时也要保障村“两委”干部的积极性,让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真正能服务群众、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为此,肖仕芬带领工作队一起结合牛场村资源禀赋的实际,牢牢把握产业“八要素”,探索以“龙头企业+村级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入股分红、就业务工等方式,为全村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在实现增收的同时,巩固稳定收入。

今年,牛场村在脱贫攻坚夏秋决战中,引进了贵州府恒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公司+村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发展蔬菜产业,由公司提供技术、种子、肥料及保底收购,由村合作社提供土地、务工、管理、采收的方式合作共赢。目前,牛场村已经流转土地500多亩,其中,种植荷兰豆120亩、甜心菜400多亩。荷兰豆是一个见效快、效益好的产业,从播种到采收只需75天。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江浙等国内一线城市,市场批发价为1.5元1斤,从现在的长势来看,这片荷兰豆的亩产值不下3750元。甜心菜的亩产量比荷兰豆还高,正常情况下,每亩甜心菜的产量可达7000斤,销售到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批发价不低于1元1斤,亩产值可达7000元。同时,蔬菜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牛场村的蔬菜地里,每天有70至80人在务工,村民在蔬菜地里每天能获得80元的劳动报酬。

空闲的时候,肖仕芬和工作队人员们喜欢到田里与村民们拉家常,当说到在家门口就业和在外面打工的区别时,之前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告诉他们,在家门口就业,赚钱照顾家人两不误,比在外打工强多了。以前一直在家种植水稻的阿姨给他们说,她每天在菜地里务工,很轻松,离家近,管照孙子也方便,每天有80元的务工费,中午还可以休息2个小时,没有以前自己家种植庄家那么累。现在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一亩还有800元收入,真的是太好了。

脱贫攻坚夏秋决战以来,牛场村全面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壮大蔬菜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要求,肖仕芬抓住秋耕秋种的大好时机,按照“公司+村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通过流转土地种植蔬菜,让农户获得土地流转费的同时,实现就业务工增收,另外还能通过合作社分红的“三重利益”。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牛场村产业选择的问题、技术服务的难题、产销对接的短板,同时也实现了培训农民、利益链接的最大化,更好地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

如今,蔬菜产业已成为牛场打赢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年牛场村的500多亩蔬菜种植正常运行年收益可达150余万元,以“721”模式进行利益分红,项目覆盖的77户贫困户将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益可达30万元以上,给牛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砥砺前行,让梦想绽开幸福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就是人民的幸福梦”。

去年,省委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肖仕芬知道,发展产业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途径,是农民奔赴小康的有效途径,更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如何抓住这个机遇,以这场“革命”让牛场村富裕起来。肖仕芬说,第一,必须让群众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第二,必须来一场产业发展的变革,创新产销对接机制,与市场紧密结合。第三,必须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发动群众、带领群众、组织群众一起来干,让群众在享受红利的同时,主动参与进来。

脱贫攻坚的干部们没有磅礴的力量,他们如同山野的一朵朵小花,他们的“初心”就是让被服务的百姓家家都是花开满园,他们渴望幸福之花开遍山野。肖仕芬说,接下来,他们将会更加努力地把工作做得更实,让百姓更满意,让村庄更美丽,随时经得起各级组织和个人“良知”的检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