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

山歌伴飞新思想 志愿服务解民忧

2020年10月21日08:09  来源:贵州日报
 

9月29日,龙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山歌伴飞新思想——“萤火虫好声音”九月月赛火热进行。

在龙里,“萤火虫好声音”分月赛、季赛和年赛进行,村村寨寨则是天天有歌声。

“文化教育搞得好,脱贫攻坚走四方,交通公路搞得好,乡村振兴亮堂堂,感谢党的政策好,家家户户奔小康……”在龙里县洗马镇的“金嗓子”擂台赛中,山歌传唱成为新理论、新思想传播的有效载体。

饭养身,歌养心。龙里县是布依族苗族同胞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占比达41%。自古以来,少数民族群众就喜欢唱山歌。一首首山歌,已经在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口中传唱了上千年。

布依族山歌承载了布依族大量的文化信息,是社会生活的艺术缩影和民族感情的艺术凝聚,承载着厚重的布依族历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

2018年8月,龙里县成为全国第一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之一。为了让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走进基层,龙里县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爱唱山歌的特点,探索用山歌的形式传唱党的好声音,让理论宣传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

“说的讲的不如唱的跳的记得住。”龙里县创新政策理论的宣讲方式,转变以往念文件、搞宣讲、读报纸的“老三套”做法,结合少数民族同胞爱唱山歌特点,探索出“民族化宣讲融入民族习惯、文艺化宣讲融入文艺活动、生活化宣讲融入生活场景、时代化宣讲融入时代脉搏”的“四化四融入”理论宣讲新模式,并创设了“山歌伴飞新思想”志愿服务项目,以自然村寨为单位,组建“山歌伴飞新思想”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为山歌赋予新的使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时,利用“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龙里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山歌擂台赛,通过山歌征集、比赛、传唱,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借助山歌这一载体,群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传就开。山歌这种民族民间文学形式,正在龙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焕发勃勃生机。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贵在实践。龙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不仅唱得好,更做得实。

近段时间以来,连绵的秋雨让农民的脸上愁容满面。田里粒粒稻谷金灿灿,但粮食不能及时归仓,丰产也不等于丰收。

天虽无情人有情。龙里县志愿者积极行动起来,帮助群众抢收。

9月19日,正值周末,难得的晴好天气。在龙里县湾滩河镇翠微村残疾户梁兴全家的稻田里,10多名志愿者正在帮忙加紧抢收。看着一粒粒金黄的稻谷进了屋,梁兴全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湾滩河镇素有“龙里粮仓”的美誉。今年秋季,受连续降雨影响,稻农心急如焚。

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湾滩河镇100余名志愿者划范围、分区域,全部下沉至18个村(社区),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抢收。

庄稼收进屋,没有太阳怎么办?湾滩河镇还将140余个烤烟棚改造成烘干机,每天可帮助农户烘干稻谷约12万余斤。

在龙里县洗马镇,秋收抢收工作同样有条不紊。

看着收割机不到十分钟就收完了2亩多水稻,洗马镇金溪村顶溪寨村民陈贤科终于开心地笑了。金灿灿的农田里,收割机的轰鸣声更像是战鼓,敲响了秋收的号角。

在洗马镇各村(社区)组建的“抢秋收”志愿服务队帮助下,孤寡老人、残疾、妇女等劳动力弱的家庭,稻谷颗粒归仓。

9月的龙里,那一抹抹最美的“志愿红”遍布田间地头,确保群众丰产更丰收。

文明实践,人心齐了、村寨靓了、行为美了,花开满园。

截至目前,龙里县组建了162支6400余名以脱贫群众为主的“感党恩志愿服务队”、33支840余名以村寨和社区热心公益老人为主的“老年志愿服务队”、79支7600多名以脱贫攻坚包保责任人为主的“党员干部结对联亲志愿服务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新风尚成为龙里的精神内核,指引其在文明之路上熠熠前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鹏)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