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七星关:厚植教育沃土 筑牢民生之本

2020年10月14日17:32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毕节五小化解大班额前。
毕节五小化解大班额前。

“小时候在农村上学,学校是木板房,坐的是长条凳,老师写字是在木板上,一位老师要上几个班。现在,教室宽敞明亮,桌椅新、书本全,学生们一个比一个干净,一个比一个可爱,而且都用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贵州省七星关区毕节五小三年级学生家长赵红霞感慨万千。

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十三五”规划以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力保障教育公平,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教育扶贫成效显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柏杨林街道七星关区荔湾实验学校,书声琅琅,余音绕梁。

“以前我是在野角中学读书,每到周末,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回一次家。现在搬到柏杨林街道后,上学几分钟就到了,学校还有图书室、实验室。”杜枫玲的老家在野角乡沙拉槽村,读书只能在中学附近租房,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家。2018年,杜枫玲一家搬进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换了新环境,也换了种活法。杜枫玲说:“现在父母就在盛丰农业科技园里上班,每天回家就能见到他们。”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七星关区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按照“扶贫攻坚、教育先行”的思路,在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战略进程中,全区上下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坚定不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全面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子女教育内涵发展,拔除穷根。因为地理条件和自然因素的制约,导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就是因为这样的落差而产生。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让青年一代成为地区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为地区脱贫攻坚注入更多的动力。

七星关区第三、第四幼儿园,阳光小学,荔湾实验学校,前所小学,一座座学校在柏杨林街道拔地而起,超过6000名学生解决了上学问题。“今年以来,七星关区加快完成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的学校建设,全面满足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需求,实现搬迁学生全部入学。”区教育科技局副局长李鹏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青年一代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实现教育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

小吉场镇新伦村村民廖熙祥家的二儿子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女儿考入西安航空学院,小儿子考上了南昌航空航天大学。依靠精准扶贫政策支持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廖熙祥家除三女儿外,已全部大学毕业。“确保应助尽助、不漏一人。2019年共资助学生16.23万人1.1亿元,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2.5万人1.8亿元;2020年春季学期资助学生8.9万人5810.35万元,”区教育科技局保障办工作人员吕敬高介绍。

2020年,七星关区高考600分以上480人,比去年增加224人;一本上线4500人,比去年增加910人;二本上线1.1369万人,比去年增加1617人。全区共有14人被清华和北大录取,创历史新高。

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走出大山,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激励着无数贫寒子弟发奋苦读。

教学条件持续改善

一个教室满满当当摆满课桌,最前面一排桌子挨着讲台,最后一排桌子几乎靠着后墙。这样的“超大班额”“大班额”现象屡见不鲜。

“以前每个班90人至100人,老师上课戴‘小蜜蜂’,要保证后排的同学能够听到,改一次作业要两三天。”毕节五小校长罗尧文说,均衡教育发展以来,现在每个班只有55人,大班额已得到全面化解,图书室、音乐室、舞蹈室一应俱全,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课外活动,校园环境也得到逐步改善,老师教得更用心,学生学得更开心。

“这里有我喜欢的绘本画册、童话故事,每天都可以来图书室看书。”鸭池镇以乐小学四年级学生张佳佳兴奋地在书架上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

筑起乡村读书梦,让阅读的微光照进每一位孩子的心里,近年来,七星关区按照优质均衡发展的指标要求,加大村级学校图书室建设,不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家就住在附近,孩子在这上学很近,接送也方便,感谢政府能加大学校的投入建设。”七星关第二幼儿园小班家长何琴感慨,原来城区只有两家公办园,孩子上学困难,破难题、补短板,七星关区加大对教育事业投入力度,推进实施新建项目和全面改薄项目遗留问题整改,不断增加教育供给,缓解入学难等问题。

“2019年以来,七星关区投入资金6992万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4所,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27所,新增学位4590个。投入资金6.9亿元,全面完成毕节二十一小、荔湾实验学校、碧海前所小学等10所学校建设,新增学位2.19万个。”李鹏介绍,我区正有序推进毕节二中、毕节十五小迁建项目建设,谋划推动扩建长宁小学,新建区第六实验学校、区第七实验学校、翰林中学等项目,实施“全面改薄”项目21个。

教师队伍焕发生机

学有所教,不如学有优教。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生命的源泉。三尺讲台上挥舞的教鞭,是决定教育质量高下的“第一道关口”。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七星关区不断完善城乡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广纳优秀教师,通过考调、特岗计划、志愿者招募、引进部属公费师范生等方式补充教师队伍;大力推进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切实提升名师、名校长示范带动作用,全年共培养27名市级骨干教师、3名省级名师、32名区级名师、113名区级骨干教师;新增省级乡村名师工作室5个、区级名师工作室11个。

“切实做好教师培训轮训工作,让基层的老师们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更好地推动七星关教育迈向新台阶”。七星关区教育科技局副局长李鹏介绍,2020年七星关区共开展教师培训82场次,覆盖教师5.4193万人,人均培训达80学时,外出培训210人次,区内自主培训3.9964万人次,切实提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水平。

“十三五”规划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每一个从教者需要回答的问题。教师教育工作者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有真才实学,修炼内功,扎实学好本领,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做好时代答卷。深刻把握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扎实践行教师教育的时代责任,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敢于作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识扎实、情怀深厚、灵魂高贵”的人才。

教育保障精准落实

控辍保学,是义务教育有保障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为啃下这块硬骨头,七星关区始终坚持把控辍保学作为落实“两不愁三保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来抓,确保不让一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失学。

“打工干的都是苦活累活,没有文化也拿不到多少工资,还是读书好,能学到知识和技术,今后才能找到份体面的工作。”杨家湾镇二中九年级学生王彬辍学外出打工被劝返后,又选择到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当谈到二次回到校园的感受时,他感慨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七星关区紧盯控辍保学和教育惠民政策落实,利用大数据,建立区镇村校四级20个台账,建成教育保障数据库,在全区开展“五查四比对”全覆盖工作,精准掌握全区6-16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情况,实现辍学生动态清零,一批批大学生走出大山。截止目前,全区360所学校603个班22925名小学毕业生已全部到初中学校学习。

强基础,固根本,2016年以来,七星关区开展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全面落实392所学校18.8087万人的营养改善计划,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能上学、上好学、吃得好”的目标。

从农村到城市,从山沟到腹地,七星关区教育取得的成绩弥足珍贵,前路任重道远。“下一步,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教育改革发展紧迫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质量问题,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着力深化改革、优化结构、补齐短板,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综合改革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教育方针贯穿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推动我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七星关区教育科技局局长崔庆鼎说。(图/文 廖婉君)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