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以来,黔南州在国家林草局和省林业局的关心帮扶下,坚决贯彻“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总要求,累计投资41.18亿元,完成退耕还林344.74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9.5%增加到2019年的65.82%、森林蓄积由2600万立方米增加到6200万立方米、林业产值由8.5亿元增加到343亿元,林农人均收入1462元增加到10721元。成功培育了刺梨、茶叶两大主导产业,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目标,2015年黔南州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林草局等11部委授予“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退出“石漠化”,还来“生态美”
黔南州地处长江、珠江“两江”上游,是全国石漠化重灾区之一。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以来,黔南始终坚持“生态之州”的战略定位,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举全州之力打好石漠化治理攻坚战,大力推进陡坡耕地、石漠化耕地退耕还林和宜林荒山造林,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区宅基地、弃耕地和宜林地造林复绿,累计完成石漠化地区易地扶贫搬迁25万余人,完成营造林344.6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51.61万亩、荒山造林168.44万亩、封山育林24.6万亩,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全州森林覆盖率增加8.8个百分点,工程区披上了绿装,换上了新颜。同时,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项目实施,全州完成水土流失治理2968平方公里,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636平方公里,石漠化程度持续减轻,“地球癌症”得到有效治理,全州石漠化面积由2000年的8005平方公里减少到2019年的38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增加23.32个百分点、达65.82%,位居全省第三位,黔南荣获全省“最美森林最美湿地”桂冠、获“省级森林城市”命名。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黔南州成功申办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呈现出一幅“生态美”的新画卷,打造了一张黔南绿的新名片。
退出“贫瘠地”,还来“产业兴”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黔南州有25度以上陡坡耕地200余万亩,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洋芋等农作物为主,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成本高、产量低、效益差。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因地制宜发展刺梨、茶叶、特色经果林等产业,第一轮退耕还林成功培育了茶产业,全州完成茶叶种植80余万亩,总面积达161.8万亩,2019年全州茶叶总产量4.48万吨,总产值67.3亿元,都匀毛尖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5.28亿元,荣获“中国十大名茶”称号,被赋予了“引领黔茶出山”的使命,成为贵州绿茶领军品牌。新一轮退耕还林成功打造了刺梨产业,全州完成刺梨种植40余万亩,总面积达60.7万亩,综合产值达25亿元,黔南“人工种植刺梨”,已成为山区老百姓“点绿成金”的经典案例,成为名副其实的“摇钱树”。全州依托刺梨园、茶园的秀丽风光和优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及休闲养生产业,2019年接待游客达3000万人次,森林旅游综合产值达106亿元,突破了百亿大关,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黔南林业交出了答卷。
退出“穷山沟”,还来“百姓富”
黔南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山高水浅石旮旯,红苕洋芋包谷粑,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坐月生娃娃”,这首民谣是20年前黔南州的真实写照。在国家启动退耕还林重大工程后,黔南抢抓机遇,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退耕还林与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科技扶贫、劳务扶贫结合,脱贫成效显著。工程区龙里县、瓮安县、贵定县、惠水县、独山县、平塘县、罗甸县、长顺县、三都县、荔波县通过国家评估脱贫摘帽。据统计,全州退耕还林惠及农户49.5万户190余万人,户均通过劳务和补助资金增加收入达8319元;刺梨产业惠及贫困户达1.9万余户7.05万余人,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茶树是黔南最知名的“摇钱树”,退耕还茶惠及贫困户达5万余户20余万人,户年均增收达1.5万余元;退耕还果惠及贫困户达6.5万余户25万余人,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通过工程实施,抓好科技扶贫,实施智志双扶,共计培育林业实用技术人才1.5万余人。2017年黔南州林业局被评为“全州扶贫先进集体”,2019年黔南州林业局机关党委获省委、州委“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表彰。(组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