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乡村道 小康路更宽

2020年10月10日08:44  来源:贵州日报
 

“年年五谷丰,就是路不通;有货卖不出,致富一场空。”这是过去贵州农村交通不畅阻碍发展的真实写照。

“十三五”时期,贵州在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大力气,相继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基础设施“路网会战”等工程,同时推广应用“通村村”农村出行服务平台,实现贵州农村公路一年一台阶,三年大提质,五年大跨越的转变。

现在,贵州愈发完善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正深刻改变贵州山区农村碎片化的地理格局,一条条大道正助力农村群众快步小康路、幸福路。

“组组通”打通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貌,贵州贫困人口多且主要分布在地处偏远、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自然村寨,而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推进慢。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农民群众的强烈期盼。2015年,贵州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到2017年,贵州就实现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100%、建制村通客运率达100%,成为西部第1个、全国第14个实现建制村通畅、第10个实现村村通客运的省份,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出村交通。

正当农村群众感受农村公路进村出户的便利时,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在2017年8月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并将其放在“四场硬仗”“七大战役”之首,全力破解交通瓶颈制约农村发展的难题。

仅用20个月时间,贵州在2019年6月完成7.87万公里“组组通”硬化路建设任务,3.99万个30户以上村民组通畅率从2017年6月的68.9%提至100%,惠及1200万农村群众,打通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据不完全统计,“组组通”建设带动贫困群众约25万人次,带动增收27.1亿元;带动农业产业发展500余万亩,乡村旅游村寨更是突破3500个。

“以前因为不通路,村里不敢种植其他农作物,外面的信息也进不来,现在路通了,我们改种辣椒,每亩有上千元收入,为脱贫增添了信心。”加勉乡污扣村村支书李文胜激动地说。

农村“组组通”公路对于老百姓来说,不仅是满意度最高的政府民生工程,是打开山门的出路,更是凝聚党心和民心的桥梁。公路建成后,不仅解决了农村群众出行难、运输难问题,更有力促进农村群众的创业致富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

“通村村”开启农村出行新方式

路通了,就要满足农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贵州在全力建设农村“组组通”硬化路的同时,积极探索智慧交通建设。2017年6月,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投入3500万元用于“通村村”平台建设,并在雷山县开展试点工作。

雷山县大塘镇桥港村村民刘学英经常要去20公里外的母亲家,过去最令她头疼的事就是等车。

“一等就是3个小时,有时还等不到。有时车来了,人都满了,自己上不去,只能走回家。”刘学英说,现在打开“通村村”App,指尖一点,即可叫车,方便太多了。如果不会操作智能手机,还可以到村里的服务站点订车。

刘学英所使用的App,是“通村村”农村出行服务平台的应用端。通过该平台,农村群众通过手机即可进行班车查询与预约。

通过3年的实践探索,全省共建成村级服务站点1.5万余个,初步形成了“1+9+88+N”(即1个省级中心、9个市州、88个县、N个村级服务点)的农村出行和物流网络格局。

目前,全省共投入运营调度人员447人,注册客运公司765家、客运车辆超8万辆、驾驶员8万余人,物流业务上线地区每个县份日均单量超2000单。

据统计,“通村村”让贵州农村群众出行平均候车时间由原来的2个小时降到30分钟,农村地区客运车辆实载率从平台上线前的56%上升到80%以上。提供的学生定制班车服务还减少学生出行平均时间50分钟,人均出行成本下降近20%。

“四好农村路”变成靓丽风景线

“十多年前,村里就只有几条泥巴路,雨天出门一脚烂泥,晴天风一吹到处是灰。”遵义仁怀市坛厂镇枇杷村村民汪兴珍说,枇杷村虽然只离集镇不到2公里,但路况不好,是典型的交通滞后村。

现在的枇杷村,一条平坦宽敞的旅游大道径直伸入“神采八卦园”景区,干净的乡村路周围,花卉苗木整齐成排,红瓦白墙的民居点缀其间,农村公路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贵州新建农村公路5.7万公里、农村“组组通”硬化路7.87万公里,农村公路及通组硬化路密度达128.9公里/100平方公里,较2015年97.3公里/100平方公里提高了31.6公里/100平方公里。

此外,全省所有县均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局或公路管理所,95%的乡(镇)成立了交通管理站;全省实现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75%以上。截至2019年底,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33个,创建全国示范县9个,累计打造“美丽农村路”2.3万公里。

如今贵州的农村公路实现了通县、畅乡、到村、到组,农村公路将乡村旅游点、美丽新农村、重要产业区等串珠成链,为农村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形成了“一路通、百业兴”的发展景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小明)

(责编:罗彬月、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