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 这群人坚守在扶贫一线

2020年10月09日10:00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10月1日,遵义绥阳供电局派驻绥阳县郑场镇伞水村驻村干部苏远清在食用菌基地查看食用菌生长情况。 岳思奇 摄
10月1日,遵义绥阳供电局派驻绥阳县郑场镇伞水村驻村干部苏远清在食用菌基地查看食用菌生长情况。 岳思奇 摄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收官时期,在贵州各地,广大扶贫干部选择牺牲自己休息时间,在“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坚守在扶贫一线,和当地群众一起谋思路、找出路。

从稻田的秋收,到劳资纠纷调解现场,再到扶贫资料的完善和普查走访……对于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的202名扶贫干部来说,依旧坚定信心、干劲十足,放弃双节假日,在各自的扶贫点上打好脱贫收官之战,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在扶贫第一线贡献自己的力量。

“扶贫工作越到最后,越不能松懈,剩下的问题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我们把节假放在扶贫岗位上,心里踏实。”扶贫干部付昌华说。

稻谷飘香“书记忙”

登上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洛麦村的山头,远眺一望无际的田野,成熟的稻谷随风摇摆,稻浪滚滚,沉甸甸的稻穗挂满稻杆,一片金黄。

“村里有1400亩田和2500亩地,是紫云自治县4个千亩良田之一。”贵州电网公司安顺供电局驻洛麦村第一书记严召波说,洛麦村在当地被苗族人译为“一个盛产粮食的地方”。

9月底以来,绵延不绝的降雨给村民收割水稻带来了不利影响。自“中秋、国庆”假期第一天起,严召波便主动组织村支两委20余名干部分头到户,趁着假期的好天气帮困难农户打稻谷、收秋粮。

扛着镰刀,光着脚丫,挽起裤腿,严召波在稻田里同村民一同抢收稻谷。为了能尽快实现颗粒归仓,严召波算了笔账:按一人一天平均收割0.8亩稻谷,172名村民连续抢收8天便能收割完1100亩稻田。

严召波一边深入田间地头带队抢收,一边组织村民疏通排水沟。村民简生伦说:“如今200米的排水沟疏通了,不再担心水漫农田。成熟的稻谷不会因水浸泡而发芽,心里十分高兴。”

此外,严召波号召村里的知识青年,组建起一支“秋收服务队”,帮助村民收稻谷。村主任杨仕勇说:“时下,每家每户的打谷机都在轰隆隆地运转着,当天收割的稻谷当天就能打完,没发生一起堆烂腐臭现象。”

“秋天除了稻谷成熟,村里的160个食用菌大棚超万根菌棒也到了收获季。”严召波介绍,随着今年改用电烤烘干,香菇的品质得到了提高,目前已成功将洛麦香菇推送至南网商城等线上销售平台。

看着一批又一批的香菇在村民手中被采摘、分拣、烘干、装箱,严召波高兴地又算起了账:1斤干香菇可以卖约70元,预计可销售干香菇2万斤,实现产值140万元,有效拉动就业村民80余户。

书记帮助“解心结”

“实在感谢呀!”10月3日,当贵州电网铜仁供电局派驻铜仁市松桃县冷水溪乡黑水村驻村第一书记宋景飞把2000元工资转交到杨昌兴手中时,杨昌兴连声感谢。

杨昌兴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国庆前,每当宋景飞到他家走访时,杨昌兴从不给好脸色,甚至直接将宋景飞扫地出门。究竟为何?

事情回到去年6月,杨昌兴在邻村包工头手下参加修建通组公路。半年后,他向包工头索要工资时,对方却并不认账,表示工资早已全部结清。双方商议不通便吵了起来,村里人出面调解多次未果后,便搁置了下来。

趁着国庆假期,宋景飞决定帮助杨昌兴解开“心结”。他详细了解所欠工资,一边耐心开导杨昌兴继续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另一边,“解铃还须系铃人”,宋景飞私下走访了邻村包工头、双方街邻以及杨昌兴一起务工的工友。

经过了解,包工头与杨昌兴在务工时间、工资金额方面的认识是客观一致的,但在是否支付问题上截然相反。

为彻底解决纠纷,宋景飞与综治办干部一道多次找到双方当事人或家属做工作,从法律、舆论、乡邻关系等方面阐明利害。并通过驻村工作队、乡里干部、双方朋友等,做双方思想工作。在各方努力下,双方各退一步,化解了这起劳资纠纷。

“当时心中有气,就把问题甩锅给宋书记。”杨昌兴说,当时并不是对宋景飞有意见,只是想为难他一下,没想宋书记真把问题放在了心上,帮了我的大忙。事情解决了,昔日冷脸相向的杨昌兴如今再见宋景飞时却是满心欢喜,打心里感谢。

“村里人淳朴,并无坏心,只要用心就能得到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宋景飞说。

脚下有泥“心里安”

“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类慢性病和30种大病专项救治大普查。”

“开展‘三查一补’,查找参保资助是否有遗漏,查找住院就医是否报销,查找参保风险点,补齐村级医保台账。”

“完善非贫困户‘一户一档’资料。”

……

10月5日,在黔西南州晴隆茶马镇马场社区办公室,贵州电网兴义供电局派驻社区干部付昌华的笔记本上罗列了一条条“中秋、国庆”假期工作计划。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两个节日正是与家人团聚、出游的绝好时机,但付昌华毅然放弃中秋节和国庆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一如既往坚守岗位,奔走在农家院落,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了社区脱贫攻坚工作中,为村民找出路、解难题、谋发展。

“不到现场就没有发言权,脚下没泥,心底不安啊。”这是付昌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群众要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这是付昌华驻村后思考得最多的。

在入户走访普查中,付昌华和同事来到长田梗二组陈克美家时,了解了相关的情况后,付昌华便拿着钢卷尺进入陈克美家猪圈,对着肥大的猪量起了尺寸,算起了重量。“猪身长在1.5米左右,200多斤重,可以出栏了。”付昌华露出笑容向陈克美开心地说。

据付昌华介绍,这些猪是向“娘家”晴隆供电局申请的15万元帮扶资金,采购的猪崽95头、牛11头,分发给贫困群众进行养殖。如今,当初的猪仔现在都变成可以出栏的肥猪。

村里的养猪养牛扶贫项目只是付昌华开展产业帮扶中的一部分。

这几天,付昌华正在与村干部、村民们一起想办法,因户施策,开展山羊养殖,蔬菜、花椒种植等致富产业。(陈举 谭镇林 范才夫 卢官洪)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