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54个产业基地 带动贫困群众奔小康

——贵阳市农投集团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纪实

2020年09月15日09:49  来源:贵阳日报
 

金秋九月,收获的季节。

位于望谟县的60万羽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一期蛋鸡场自今年3月引进首批鸡苗以来,已经实现投产,每天可产蛋6万多枚。

走进榕江县车江坝区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大棚,鲜嫩翠绿的黄瓜、丝瓜、豇豆挂满枝头,该基地今年订单种植的第二茬蔬菜即将陆续上市。

……

望谟县、榕江县是贵州的深度贫困县。如今,一个个贵阳市农业农垦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贵阳市农投集团”)建设的农业产业项目,已成为望谟、榕江等贫困地区撕掉贫困标签、实现脱贫致富和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振兴乡村的长远之计。在全省推进振兴农村经济,实施产业革命的进程中,贵阳市农投集团切实履行国有企业政治担当,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场,发挥自身生产基地、一级批发市场、冷链物流、零售终端农商一体全产业链优势,以贵阳大市场带动全省大扶贫和为贵阳市场保供为抓手,在全省深度贫困地区大力开展产业扶贫。

目前,贵阳市农投集团已在贵阳市和全省37个县(区、市)建设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扶贫基地项目54个,唤醒了沉寂千年的土地,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累累硕果,助力全省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展特色基地 增强发展后劲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受地形地貌、交通、资金等因素影响,农村产业“小、散、弱”特征突出,“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

“我们开展产业扶贫,要改变以往农村产业的发展状态,通过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营、协同化推进的新路,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贵阳市农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太君说。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和支柱,产业扶贫也要瞄准“精准”二字,下足“绣花”功夫,不可盲目上马产业项目。

在全省“9+3”县(区)和贵阳“3+9”结对帮扶县开展产业扶贫,贵阳市农投集团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优势特点,按照产业发展“八要素”要求,发展特色突出、规模大、标准高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其中,在全省“9+3”贫困县之一的威宁县,贵阳市农投集团在经过多次调研、考察后,确定以蔬菜产业作为产业帮扶项目,以贵阳市高标准高原喜凉蔬菜保供基地为定位,建设5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当前,基地的夏秋冷凉蔬菜已获丰收,销售出山。

从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设施蔬菜保供基地到长顺县万亩蔬菜保供基地,从长顺生猪产业扶贫项目到印江县5000亩蔬菜保供基地……截至目前,贵阳市农投集团通过自建、合作等模式,在贵阳市和全省37个县(区、市)建设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扶贫基地项目54个,覆盖农户20436户、87787人,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6592户、26158人,不断推动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由分散、粗放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成为带动农户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完善流通体系 助推黔货出山

前段时间,在贵阳市各家农投惠民超市的“1元销售专区”里,来自惠水县的扶贫农产品、只卖0.99元/斤的佛手瓜成了消费者的宠儿。

“这个佛手瓜是从基地直采的,我们统一为全市154家农投惠民超市配货,从基地到餐桌的价差不到5角。”贵阳农产品物流园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仪和介绍,完善的流通体系既保证了蔬菜“卖得出”,也让市民买菜更实惠。

小小佛手瓜的“上市”之路,反映了贵阳市农投集团构建产供销一体化路径、建设完整市场体系、实现产销精准衔接的成效。

贵阳市农投集团牵头建成贵阳农产品物流园,通过为全省每个县(市、区)免费设置扶贫农产品销售专区等措施,推动“黔货出山”。推进蔬菜冷链物流建设,投放120余辆配送车,提升同城蔬菜配送能力。在全市开办154家惠民生鲜超市,通过设置产业扶贫销售专区等,专门销售来自贫困地区的绿色农产品。

“建设产供销一体化的完善市场体系,可以提高基地的抗风险能力,让农产品不仅产得出,也卖得出、卖得好,实现产销两旺,确保扶贫产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贵阳市农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黄德泽说,依托贵阳农产品物流园、惠民生鲜超市等销售平台,目前已累计销售本省农产品约9.6万吨,交易额达5.6亿元,其中助推销售“9+3”县(区)农产品超过1万吨,采购金额达5565万元。

同时,贵阳市农投集团还积极拓展省外市场,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上海等16个重点蔬菜消费市场,大力推进农产品“进军营”,今年以来,累计向省外和国外市场销售以蔬菜为主的特色农产品1万余吨,形成了贵州农产品“保障全省”“卖向全国”“走出国门”的产业格局。

完善利益联结 带动全面小康

“我们在开展产业扶贫过程中,始终把保障农户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真正嵌入到产业发展中,让农户与产业发展同步受益,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一起创造和分享收益。”贵阳市农投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祖泽说。

贵阳市农投集团在产业扶贫基地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探索建立了“三权分置、六红带动”(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分红、农民土地承包权固定分红、经营权阶梯分红、项目资金入股分红、农民务工劳务分红、农民返租倒包经营分红)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模式,极大地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位于长顺县摆所镇松港村的蔬菜基地里,第二批小青瓜已经陆续上市。在基地采摘青瓜的松港村贫困户张小花说:“我每天在基地上班能有60元的收入,离家又近,还可以照顾到小孩,我家还流转土地到基地,一年也有好几千块钱的流转费。”

在位于望谟县乐旺镇的生态渔业项目基地里,鲟鱼、黄辣丁、江团等6个品种的40多万尾淡水鱼正在茁壮成长,有的已达4斤重,开始陆陆续续上市。乐旺镇坡头村将产业扶贫资金作为股金入股项目,每年可获得7%年收益的分红。

……

通过利益联结打造覆盖广、可持续、能致富的产业共同体,贵阳市农投集团2019年带动项目区35个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40万元,帮助633户190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2020年1月至7月,完成向项目区村集体分红239万元,劳务分红7012.4万元。

“我们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确保高质量打赢收官战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把准‘大市场带动大扶贫、大产业推动大发展’两个重点,积极探索‘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接续助力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贵阳市农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唐樾说。

(黄丹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樊成琼)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