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介绍,上了我的车,闻到味儿,你就知道我是干啥的了。”刚见面,简泽飞就卖起了关子。
打开车门,浓郁的椒香扑鼻而来。“花椒采收的季节,身上没点麻味儿,不敢自称椒农。”简泽飞指着后备厢里打包好的干花椒说,大伙儿过上幸福生活,全靠这股麻味儿。
简泽飞的老家在乌江岸上——铜仁市德江县桶井乡长江村,一个远离城镇的偏远小山村。
说它偏远,一点儿不假。从德江县城出发,先乘车后坐船再乘车,辗转“水陆”一个多小时方能到达,一路上所见到的不是山坡就是沟壑,没有一块平地。村里人说,这里水源少,土地薄,易受干旱。
诸多局限,让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道“鸿沟”。
如何跨越“鸿沟”,于贫瘠之处绝地突围?选对路子是关键。
既要选山地作物,盛果期长,还得是产值高,群众参与性强,德江县把目光放在花椒上。2014年,该县从重庆市引进九叶青花椒在稳坪镇金庄村试种。两年后,青花椒初挂果,亩产值达2500元,收益比传统农业翻几倍。
随后,德江县成立调研组,对本地土地资源、花椒生长特性以及全国青花椒市场进行多方考察。最终,花椒产业扎根德江,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群众致富的重要抓手。
好产业,引得“乡贤”归。简泽飞原本已走出大山成为城里人,又返回长江村做起了“回头客”。
这个曾经年净利润上百万元的城里建材老板,回村创业看准的就是花椒产业。他说:“把撂荒土地盘活起来是造福子孙的事,产业壮大了大家都有钱赚,利人利己,大有可为。”
2017年,简泽飞回到村里,把山头走了个遍,下定决心设计好利益联结、做强这个产业,按照“5311”分红模式(合作社占50%,农户占30%,村集体经济组织占10%,贫困户公益分红占10%),与14个合伙人成立了长江土地堂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3年过去了,合作社已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3903.03亩,社员40人。
“今年初挂果,产了20吨干花椒,政府按每斤25元保底收购,产值上百万元,往后的日子更有奔头。”简泽飞和乡亲们尝到了花椒带来的幸福滋味。
小花椒,不仅圆了简泽飞的创业梦,也助推德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达16.4万亩,覆盖21个乡镇(街道)、215个村(社区),培育花椒种植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351个,初步形成了稳坪、桶井、堰塘、共和4个万亩花椒产业园。今年,花椒投产面积3万亩,干花椒产量近1500吨,产值9000万元。
德江县积极与消费市场对接。通过到省外开设德江花椒产品系列专卖店、举办花椒采摘节、邀请“网红”直播带货等措施,让德江花椒走进四川、重庆、湖北等地区。
“我是一名幸福的椒农。”说起花椒带来的实惠,58岁的杜执秀深有感触。
“除草施肥,采椒烘烤,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一年四季都有收入。”杜大娘以前不记账,现在心里却有一本“收入账”:土地流转费每亩100元,6亩地一年就是600元,务工费每天80元一年能挣2万多元。
“幸福椒农”不止简泽飞和杜执秀。三年来,德江县分次兑现产业投资2.4亿元,累计投入政策补助资金4224万元,常年解决劳务用工6.8万人次,带动建档立卡户8750户3.5万人稳定就业增收。(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