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的被子晾在外面,要下雨咯,我先收起咯。”“陈老师,这么晚了,你帮我给我儿子打个电话问问到哪了。”“我今天煮了豆角,大家快来尝尝味道如何。”在西湖路街道观风巷9号院,经常能听到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话语。这个院子虽然住了48户人家,却像是过成了一家人。
观风巷9号院建成于1998年,以前光鲜亮丽的楼房,经过时间的洗礼,如今已成了基础设施老化的老房子。但是,9月4日记者走进此地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小院。院子不大,安装着各类健身器材,种着各式各样的花草。居民早上在院子里健身,晚上吃完晚饭到院子里散散步,和邻居们唠唠家常,显得格外舒适。
说起这个小院的颜值,离不开在9号院住了22年的退休教师陈克宁的助力。“最里边的健身器材是以前大家凑钱给装的,新的这些是居委会6月份给我们装的;院子里的花基本上都是以前的老住户养搬走后留下的,后来我就统一打理着,美化我们的小院;这个葡萄、捧瓜和李子是我自己种的,每年大家都可以吃到。”陈克宁说。
2008年,热心的陈克宁被推选为院落的管理员,在这个没有物业的院落里,陈克宁成了“大管家”。疫情防控期间,她是居委会的小助手,帮忙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主动值守卡点,还自己给小院消毒;平日里,她是院里热情的大家长,院落每户人家、每个角落属她最熟悉,哪家需要帮助她也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
为了小院的安全,陈克宁给院子安装一个大门;楼里的垃圾通道口敞开着异味难闻,陈克宁建议在每个通道口设立一个小门;楼道里没有路灯,陈克宁做主给每个单元、每层楼安上了路灯;为了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陈克宁又请了一名保洁员……“事是我做的,但花的是大家的钱。”陈克宁说,小区每户每月会交的15元管理费到她那里,院落设施设备更新、购买公共物资,都会经征询大家的意见,而且每年6月她就公开一次账本,账目清楚,大家也都支持配合她的工作。
在这个小院里,不仅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还格外有人情味儿。4年前,住六楼的藕先生不放心84岁的母亲独自居住在安徽老家,于是将她接到了9号院。藕先生白天要上班,晚上很晚才回家,老太太听不懂贵阳话也不会说普通话,外出还容易迷路,一个人显得格外孤独。了解到老太太的情况后,陈克宁和住在隔壁的张秋菊向老太太敞开热情的大门。“我就住在陈老师旁边,平时只要看到老太太我们就会邀请她到家里坐坐,一开始双方说话都听不懂,现在只要说慢一点,正常的交流没问题。”张秋菊说,她是和陈克宁一起住进小区的,最能感受到小区氛围的变化,这么多年受陈克宁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也受益于邻里的热情,很愿意为小区献出自己的一份热心。
“热情”的小院里,被陈克宁的感染的不仅张秋菊,小区里的每一户,都在为和谐的邻里关系、干净舒适的小区环境而努力。以前下雪时小区出入口地面会很滑,大家会一起清扫地面积雪;有时陈克宁在浇花,邻居会主动帮她提水;4楼住着80多岁且独居的李婆婆,大家会主动帮忙提东西并分享好吃的食物给李婆婆……
“全国文明城市整改攻坚期间,7楼有个废弃的陶瓷水槽需要清理出去,我一个人拿不动就把它敲碎了,当天只清理了一半,实在太累了就预备第二天再清理剩下的部分,结果第二天看到已经清理的干干净净。”陈克宁说,后来她得知是七楼住户杨德林帮忙清理的,向他表示感谢,杨德林却说“公共环境要大家共同维护,我就住7楼,看到就顺手拿下去了,举手之劳。”
不仅老住户热心,刚搬进来的新住户和小孩子也被小区的热情感染着。今年8月底,刚上三年级的饶采兮跟家人搬进了9号院。刚搬来的被褥都晾晒在院子里,快天黑了陈克宁看到被褥还未收走。“夜里有露水,不收走这一天白晒了。”于是陈克宁将被褥收到了家中,并发微信告知饶采兮的父亲。令陈克宁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小区另一住户晾床单后,遇上了暴雨,而此次帮忙收床单的正是饶采兮一家。“我看到快下雨了,就跟婆婆说院子里还有人晾着床单,婆婆就带着我一起帮忙收了进来。”饶采兮说道。
在这个平凡的小院里,感人的事还很多。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老旧院落,因为居民的和谐互助、相互理解,不仅邻里十分和睦,也大大提升了老旧小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水平。陈克宁说,我们这个小区没有让居委会操心过,一个院子就是一家人,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日子过得舒心、开心。 (文/图 许巧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