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聪不失志的李卿睿、视力残疾的胡熠樘和陶义贵,通过顽强拼搏,在今年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他们是我市残疾学生的典型代表。
李卿睿:失聪不失志
高考成绩556分(理科),超出一本录取线70多分,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类专业录取。得知这一消息时,李卿睿很激动,因为神经性耳聋,李卿睿从小在求学之路上遭遇的困难就远远大于同龄人。
“测试听力为132分贝,属于极重度耳聋。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李卿睿形象地解释说,只有飞机在身边起飞时,发动机的轰鸣声她才能听见。
两岁半时,李卿睿被确诊为神经性耳聋。为了让她学会说话,家人给她佩戴了最大功率的助听器,经过千百次的重复训练后,李卿睿终于发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音“吧”。
伴随着各种波折和困难,李卿睿开始了求学之路,其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英语。作为失聪者,学会说话已经很不容易,更别说是完全陌生的英语听读课程。
英语老师得知李卿睿的情况后,特意近距离为她讲课,鼓励她发言,并在课下强化训练她的英语听力,让她跟着录音机一遍又一遍地发音,直到掌握为止。
在与同学相处时,如果有人问她耳朵上戴的是什么,李卿睿大大方方地告诉他们,就像视力不好要戴眼镜一样,耳朵听不清就要戴助听器。慢慢地,李卿睿找到了与同龄人相处的方法。而李卿睿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也深深感染着周围的同学。
胡熠樘:更努力,做得更好
“老师,为什么我的‘3’字总是写得歪歪扭扭的?”
“因为你的眼睛不好。但老师相信你能比别人更努力,也能做得更好。”
这番对话,贵阳市盲聋哑学校高三毕业生、从小视力残疾的胡熠樘至今记忆犹新。正是通过不懈努力,他在今年的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考取滨州医学院。
一只眼睛失明,一只眼睛弱视,在学习当中肯定会遇到比常人更多的困难。但是,胡熠樘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牢牢记着“只要更努力就能做得更好”这句话,花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去学习。
上学后,胡熠樘看不清课本上的字,父母就帮他重新打印课本,字体是原来的3倍至5倍大;坐在第一排仍看不清黑板,胡熠樘就用放大镜看;每天凌晨5点起床读书,深夜12点才睡下……
生活中,胡熠樘是心细又懂事的好孩子。爷爷喜欢喝酒,每次来家里都会喝上几杯,胡熠樘总是要把爷爷送回家才放心;读高中住校后,胡熠樘心疼父母,坚持不让父母接送自己,每周五从学校坐公交车到贵阳北站,再坐车到开阳县,还要转一次车才能到家,单程近3个小时;周末回家,胡熠樘还不忘询问长期住校的同学们需要什么吃的、用的,周日返校时都会尽量带给同学。
“视力障碍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困难,但并没有限制我的精彩。”胡熠樘说,“自强”不是“好强”,也不是“逞强”,更不是拒绝别人的帮助。如今,他不负众望考取了滨州医学院,他将继续为梦想而努力。
陶义贵:努力学习,改变命运
从10岁开始,生长在息烽县养龙司镇荆江村龙井组的陶义贵的视力无故下降,导致左眼失去功能,右眼也仅有微弱的感光度。
陶义贵从小就很懂事,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由于视力下降,他不得不放弃到息烽一中学习的机会,选择到贵阳市盲聋哑学校就读。
“虽然眼睛看不清了,但我更不能放弃,更应该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自身的现状。”这是陶义贵常常用来鼓励自己的话。在贵阳市盲聋哑学校学习期间,陶义贵在学习上更加刻苦努力。
读高中后,陶义贵才开始学习盲文,一度感到非常吃力。但他坚持每天练习摸读和写盲文,直到熟练为止。陶义贵为了将知识记得更牢,周末也不回家,在学校继续学习。进入高三阶段后,陶义贵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太累了就在学校操场上走一走、听一听音乐,缓一缓心情。
今年高考,陶义贵以427分的优异成绩被长春大学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录取。“听老师说,这所学校的针灸推拿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比较适合我们视力障碍人群。”陶义贵期待着这段崭新的人生之旅。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汤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