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西县将食用菌产业作为深化产业革命的重点扶贫产业之一,专班推进,进一步强化资金保障、产销对接、技术保障和利益联结。今年,全县规划发展1.1万亩(1.1亿棒)食用菌,以全县14家经营主体为依托,建立“公司+合作社+标准化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参与发展,实现增收致富。
九月,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来到林泉镇海子社区黔西聚农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40多名工人正抢抓当前的好时节,分组作业,有的采摘香菇,有的赶制菌棒,大家干得如火如荼。
黔西聚农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海子社区返乡致富能手白海领办创办,合作社规划总占地30亩,菌棒厂1个,配套机器设备16台套,标准化示范出菇单体大棚11500平方米,通过党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生产模式,可带动周边50户群众年生产食用菌菌棒100万袋,实现增收200万元,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
黔西聚农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白海说,以前我一直都是做花卉,但花卉带动的劳动力很少,后来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就去考察了这个香菇,因为这个香菇我本身也以前也做过这个香菇,也有一部分的技术,后来考察我觉得这个香菇发展的前途也不错,带动的劳动力就会更多,后来我就投资了五、六百万,建了20000多个平方的大棚来开始种这个食用菌。现在我们的劳动力在40多人接近50人,以后出菇的时候还会更多,可能会达到80到100人之间。
食用菌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就近解决附近群众的就业问题。正在冷库前分捡香菇的蔡大姐曾是海子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丈夫过世,三个孩子还在读书,一家的经济收入全靠她在合作社务工,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和自己的辛勤劳动下,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家四口已实现了脱贫。
林泉镇海子社区村民蔡玲说,我在这里上班有三四年了,一个月还是拿到两千多,感觉还是可以的,离家又近,得照顾家里(孩子)。
产业发展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还让群众开拓了眼界、学到了技术。村民白友邦自来到合作社就业后,一直参与管理,看到了特色产业发展的前景,也全面学习食用菌种植的各种技术。
林泉镇海子社区村民白友邦说,现在我在基地里面跟到管理,也学学技术,因为这个产业还可以,学好以后想整两个大棚来自己生产。
黔西聚农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己发展20万菌棒的同时,还负责周边乡镇的菌棒供应,现在,通过引进自动化的生产设备,40多名工人加班加点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菌棒供给任务,保证全县食用菌产业的正常发展。
黔西聚农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白海说,现在我这里不光是我自己在做,我会供应了周边乡镇的菌棒,所以我们就购买了全自动化的生产设备,现在这个设备装上去,一天能够产到30000袋左右,预计我们在这两个月当中,产足一百万袋供应周边的乡镇,能够得到及时的香菇菌棒出菇,带动更多的人来就业。
2013年,黔西县引进食用菌企业,开始规模化发展食用菌,经过7年努力,从2013年底的0.07万亩、产量1000吨、产值400万元发展到2019年的0.8045万亩、采收量2.9万吨、产值28000余万元,带动贫困农户8700余人。2020年,全县规划发展食用菌1.1万亩(1.1亿棒),截至目前已完成0.64万亩。(潘华 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