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文明城市整改攻坚工作的持续推进,“文明之花”芬芳满贵阳,环境更整洁、生活更便捷、服务更规范,给生活在筑城的人们带来更加愉悦的感受。9月3日,记者采访了几名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贵阳人”,了解他们对贵阳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印象。
“基础设施更完善”
28岁的黔南人冯涛在江西读完研究生后,选择到贵阳从事律师职业,原因是“喜欢这个城市”。冯涛说:“我大学是在贵阳读的,一直都觉得贵阳很好,是一个很包容的城市,这些年变化真的太大了,基础设施更完善,交通更便捷。”
“路更宽了,车辆停放更加规范,很多地方都从细节上进行完善,半边街就是最好的例证。”每天上下班时,冯涛都会从云岩区半边街经过。以前半边街两旁随意停放着车辆,造成路面狭窄、人车混杂、交通拥挤。现在,半边街上已不再是这样的情况,变得整洁有序。
冯涛还注意到,在他所居住的东新路附近,路上规划有非机动车停放点,解决了电动车、摩托车乱停乱放的问题。
“贵阳人特别友好”
“贵阳人特别友好,特别棒,乐于助人,贵阳环境也好。”谈到对贵阳的印象时,贵州民族大学的留学生汉森说得最多的就是“好”字。30岁的汉森来自孟加拉国,今年是他到贵阳的第三年。
“当时轨道交通线路还没有开通,现在到观山湖区方便多了,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好。”汉森说,贵阳这几年最大的变化之一是轨道交通1号线的开通,跨区域出行更加方便。当他一个人出去时,特别是在不知如何买票、要去哪个方向时,都会有工作人员耐心地指导,他感觉特别暖心。
汉森说,他在花溪区看到,路上摆摊的少了,街道更干净整洁,道路更宽敞了。路口随处可见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市民大多都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最大的变化就是环境”
“相关部门确实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环南巷环境真的有很大改善。”提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家住南明区环南巷的幼儿园保育老师陈冬梅表示总体上很满意,她切身感受到周围环境更好了,人们的素质更高了,生活更方便了。
在43岁的陈冬梅看来,贵阳最大的变化就是环境。以前,环南巷整条路上都有各种小摊贩叫卖,路上不时能看到随地散落的菜叶,每天傍晚都会堵车。她所住的老旧小区,有时楼道内有杂物,还不时能看到各类小广告。
陈冬梅说,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改后,周边店面的门头样式统一;楼道内没有杂物,墙壁重新粉刷;居民遛狗都会自觉清理犬粪。在菜场附近还设置了椅子,方便行人在此休息。
“电动车乱停放现象变少了”
“街道比以前干净,路上的烟头都少了,心情都舒畅不少。”谈及周围环境的变化,43岁的王松说,电动车乱停放现象变少了,大家出行更加方便。
在一家医院从事宣传工作的王松是老贵阳人,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上下班的必经之路——北京路。以前,整条路的人行道上随处可见电动车,有揽客的、有违规驶入的、有乱停放的,道路不畅通,有时还会造成短暂的拥堵。
自从全国文明城市整改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街道干净整洁、电动车有序停放、摊贩规范经营,贵阳整体环境都有了新的变化。“买菜方便多了。”王松说,以往他去延安西路集贸市场买菜时,附近的街道上、人行道上存在电动车和游摊占道的情况,有时造成道路拥堵,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情形了。
“希望整改攻坚成果能够长期保持,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王松说。
“出行更方便了”
“现在社区搭建有农民工休息点,可以在大棚里休息、等待揽活。”51岁的务工人员黄云昌说,贵阳市很多地方都设置了农民工休息点,农民工可以在大棚里休息,避免日晒雨淋,这点让他很暖心。
“现在去办业务,大厅内设置有休息座椅,办事效率高,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也好。”黄云昌说。
8年前来到贵阳的黄云昌现在最大的感受是出行更方便了。他告诉记者,由于无固定工作区域,平时他基本都是骑电动车出行。全市大部分道路上的坑洼地段都及时进行了整改,让他感觉骑车出行很稳当。路上还设置有非机动车临时停放点,可以安心停放。同时,他也希望大家骑行时自觉佩戴头盔,做到不闯红灯,不逆行。
“很感谢志愿者”
“我觉得做得很到位,走到哪里都非常清爽。”65岁的退休老人潘正鹏说,全国文明城市整改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居委会经常上门宣传走访,帮助清理杂物垃圾,贴满野广告的墙壁都重新粉刷了,整个小区看上去清爽不少。
“我居住的小区是老旧小区,小区里的道路和楼道打扫得很干净,楼道里面的杂物也已清运。暖心的服务,干净整洁的环境,都让我们更加珍惜。”潘正鹏说。
潘正鹏说,每天在各个路口都能看到志愿者在值守,让他觉得暖心又放心:“经常看到志愿者在路口值守,让我感到非常安心。他们工作很辛苦,我很感谢他们。”
“我们贵阳真的变美了”
红马甲、红帽子、红袖标,这是“社区干妈”宋振纹的日常穿着,她退休以来,通过坚持参与志愿服务,让更多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我们贵阳真的变美了,每个路口都有志愿者,大家都在为文明城市创建贡献力量。”她说。
66岁的宋振纹说,贵阳的变化,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细节上:路上的烟头变少了,更多市民主动将垃圾丢进垃圾桶;当她在路上劝说别人爱护环境卫生时,大家都会欣然接受。
同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相关部门以“绣花的功夫”做好各方面的创文工作,整体环境焕然一新。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成虹飞 实习记者 杨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