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

党组织建在产业端 拓宽群众致富路

2020年08月28日08:19  来源:贵州日报
 

本报讯 ( 杨承鸿 记者 李卓檬)雷山县通过把党组织延伸至产业末端,带动群众抱团发展,使全县154个村集体经济均达5万元以上,其中积累达百万元以上的有22个,逐步实现农村产业壮,农户腰包鼓。

8月25日一早,雷山县郎德镇也改村热闹起来。10余名村民拎着竹筐急匆匆赶到合作社种植基地。“今天又要运1000多斤西红柿到凯里银田批发市场,不赶早怕来不及。”村民杨亚九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乐呵呵地说。

杨亚九是个种田的“老把式”,种了一辈子的田,却一直顶着贫困户的“帽子”。“过去,主要种植玉米和水稻,一年下来的收成还不够一家人糊口,平时还得到周边干点临活补贴家用。”杨亚九说。

也改村地处偏远山区,全村11个村民小组179户75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6户231人。

为了带动村民们脱贫增收,也改村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先后发展了蔬菜、葡萄、梨子等种植产业,但因缺少资金、技术、管理,难以成规模化持续发展。

多次不成功的尝试,让一些村民打了退堂鼓。村党支部书记文辉说:“虽然村民们没有信心,但我们不能放弃。”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文辉找到其他村干和33名党员,以及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一起研究制定方案,并组团到周边县(市)学习。

带着学来的经验和悟出的道理,也改村成立了雷山县郎德镇兴农专业合作社,将党组织延伸至产业末端,由村干、党员和致富带头人一起带头发展产业,用“看得见”的成效赢得群众认可。

“合作社成立以后,我们鼓励村民们加入,把原来一些零散的产业‘打包’发展。”文辉道出了关键一步。

同时,考虑到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管理问题,村合作社党支部还聘请农业技术员蹲点指导,交流种植经验,传授管理技术,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

如今,也改村已建17个大棚,形成种植基地,并积极与龙头企业和大型农超、农贸市场进行产销对接,签订销售合同,做到以销定产。

随着村里的产业越做越红火,村民们的日子也蒸蒸日上。

“我在基地干活,不仅能从技术员身上学到种植管理技术,每个月还能挣2700元。这生活过得越来越舒坦。”杨亚九说。

近年来,雷山县通过党支部与合作社班子互动,带动群众抱团发展,盘活农村集体资源,大力发展茶、药、菜(菌)、果、生态畜禽等特色产业。

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群众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雷山县带领群众从“盲干”到“巧干”,逐步实现农村产业壮,农户腰包鼓的目标。

“今年底基地预计可有20万元至30万元的纯利润,将按照3:7的比例分红给村合作社和贫困户。”文辉信心满满地说,今年秋收之后,也改村计划再流转土地20亩,让村集体经济再翻一番。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