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惠风和畅。沿着汇川大道延长线一路前行,笔者来到汇川区高坪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堂堡社区。
楼房整齐排列,绿植繁茂,农贸市场、幼儿园、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医院、“四点半学校”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为解决“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问题,近年来,汇川区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安居与乐业并重,探索总结出易地扶贫搬迁“汇川特色”。学堂堡社区便是汇川区深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而建设的一个全新社区。目前已安置辖区8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274户5216名群众。
在学堂堡社区“扶贫车间”——遵义市麦诺蒂洗涤有限公司,笔者看到各区域堆满了包装纸板、洗衣液空瓶等包装原料,工人们正忙着灌装、封口、包装洗衣液。
“一个月有两三千元的工资,离家近,带孩子也方便。”学堂堡社区居民史开利一边灌装洗衣液,一边告诉笔者。
据了解,该“扶贫车间”由学堂堡社区搬迁群众田茂超所创建。2016年,田茂超与妻子遭遇车祸,双双丧失劳动力,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2018年,他们举家搬到了学堂堡社区。
2019年,田茂超前往天津某化工有限公司学习日用品生产,回来后从银行贷款及亲戚朋友处筹集80万元,在学堂堡社区创建了洗衣液生产加工。为支持其创业,该社区为其提供了500平方米的场地,并免费安装了水电。
“我们厂一小时可生产包装80件洗衣液,主要销往泸州、正安、务川等地,可带动1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田茂超告诉笔者,目前他正在与上海、北京、武汉等市场对接,以便拓宽销路,带动更多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群众搬了进来,还要稳得住、能致富。为让搬迁群众米缸不空、钱袋渐鼓、余生不愁,学堂堡社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统筹各类有效资源,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全力搭建搬迁群众创业就业“致富桥”。
王治满是从沙湾镇搬迁到学堂堡社区的居民,因身患糖尿病,平时干不了重活。不久前,在社区组织下,王治满参加了技能培训,并在学堂堡社区党支部书记胡小梅的帮助下找到工作。
“我现在在贵州程大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做酒盒子外包装工作,一个月2700元工资。”王治满说。
据胡小梅介绍,为搭建搬迁群众就业创业“致富桥”,创建“幸福之家”,该社区一方面通过实地摸排走访,了解群众就业诉求,另一方面建立“一站三中心”,收集市场岗位信息,整合部门培训资源,开展全员技能培训,同时还健全招工务工信息通道等,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创业。目前该社区2546名劳动力中,已有2300余人实现就业创业。
除高坪街道学堂堡社区外,高桥街道高桥社区安置点也安置了77户347名搬迁群众。为帮助搬迁群众就业,该社区积极协调各方资源,通过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专场招聘和岗位推送转移就业等措施,有效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2018年,邓萍一家从山盆镇雨台村搬到高桥社区安置点。刚搬来时因需在家带孩子不能外出务工,如今孩子已上学,为增加家庭收入,邓萍便到社区应聘了一个公益性岗位,目前一个月可领取到1750元工资。
“工作轻松,还能照看孩子,这样挺好。”邓萍说。
“我们通过向外输出、就地解决、灵活就业等形式,全力帮助安置点内有劳动力群众就业创业。”高桥街道高桥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张金权告诉笔者,该安置点内的186名劳动力中160人已就业,77户搬迁群众实现户均一人以上就业全覆盖。
据悉,汇川区共有劳动力24.2万人,目前22.6万人已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3.3%,其中25423名贫困劳动力已实现就业24967人,就业率达98.2%。(李大容 罗永红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