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边疆村:脱贫路上勠力同心 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2020年08月21日15:54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教师画墙画。杨友 摄
教师画墙画。杨友 摄

盛夏,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笔者到沿河自治县思渠镇边疆村采访,一条坡度陡、弯度大的水泥硬化路从半山腰盘旋而下,站在公路上俯瞰边疆村,村民居住分布情况尽收眼底。该村山高坡陡,地势险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是沿河自治县比较典型的贫困村。

该村指挥部指挥长晏飞介绍,前段时间村里在补短板的时候,大车驾驶员由于担心安全问题都不愿意拉沙子、水泥到村里。特别是雨天,大车、重车更是难以行驶。所以村里在拉沙石时,都是找装10吨左右的中型车。

边疆村三面环山,山脚海拔在600米左右,山顶海拔在1000以上。该村离思渠镇政府20公里,中寨镇政府16公里,有6个村民组372户1712人,2014年初建档立卡户134户699人,贫困发生率为40.82%。如今,该村在指挥部成员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攻坚各项核心指标已基本达到出列条件。

多元产业助农增收

“今年我在村里发展的茄子、辣椒和菊花等基地打工,到目前为止已得了5000多元的务工费收入。”村民陈妹花笑着说。

村民陈妹花,今年64岁,家庭有2口人。她介绍,2015年,她在安徽、浙江等地务工,虽然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但除去生活费和路费等,回家已所剩无几。如今,村里发展了辣椒、茄子、菊花等产业,陈妹花只要有空就到基地务工,每天有80至100元收入,一年下来有近万元的务工收入,两个老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40多岁的建档立卡户杨长英,家里共5口人,生活负担比较重,但谈到今年的收入时,更是喜笑颜开。今年,她从村里各个产业基地开始建设以来,大多数时间都在基地务工。

“我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合作社领取了现金5000多元,还有3000多元没有空去结账。丈夫也是在村里打零工,他做的活是一些重活,每天200元,比我的收入还高。今年我们家的收入比以前任何一年都要多。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村里养鸡场还聘请我为饲养员,每月固定工资有3000元左右。”杨长英高兴地说。

村主任邓大文介绍,我们村今年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下,修建了一个2万羽的生态鸡养殖场,目前鸡圈建设已经全面竣工,几天时间鸡苗就拉来了。杨长英因为平常劳动踏实、认真,合作社已经确定聘请她做饲养员,这样来他家就有固定收入了。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该县为了让所有的贫困村如期出列和所有的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实现了贫困村村村有产业,贫困户户户有增收的目标。

据悉,边疆村今年共发展了辣椒103亩,玉竹68亩,茄子30亩,菊花26亩,白水贡米22亩,养殖生态鸡2万羽,养殖生态鱼占地10.6亩。

村里所有产业均采取的是“村社合一”模式,所获得的利润将由村集体用于解决公益性人员就业。

清洁环境美化家园

如今走到该村的每一个小组,群众的房前屋后和联户路都已硬化,道路上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的木栏或墙壁上镌刻着脱贫攻坚标语、墙画等,给人舒适的感觉。

村指挥部指挥长晏飞介绍,他3月份来到该村的时候,村里路上到处都是垃圾,村民的柴草随处堆放,加之破旧房屋多,导致脏乱差现象严重。

为了改变村里这种脏乱差现象,指挥部的成员没有少费心思、少吃苦头。首先是大家齐心协力,一个组一个组地把公共区域卫生打扫干净,边打扫边向群众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和保洁政策,对乱堆乱放影响村容村貌的柴草进行规范堆放。村住房保障维修房屋92户,拆除破旧房屋、易地扶贫搬迁户房屋、土地增减挂钩红线内房屋等76户。

其次是逐户走访规范。因为村民长期生活在山区,每天早出晚归劳量大,晚上比较疲劳,没有时间打扫护环境卫生,驻村干部们对此比较理解,于是就采取分组的方式入户帮助群众整理家里的卫生,大多村民见了还是比较感动和不好意思的。驻村干部们这样做了几次后,村民们打扫家里卫生就要自觉多了。

现在是村民只要看见驻村干部到他们家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家里卫生,就算不干净的马上就会整理。“我们现在已经逐步养成了爱护环境的习惯了,只要再坚持几个月,这个习惯我们就会自然养成。家里干净,自己住起来要舒服多了!”村民喻文安说。

该村现在的环境保护已经有了常态化机制。由于该村产业发展势头强,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解决的公益性岗位人员相对比较多。据悉,该村有保洁员、治安调解员、移风易俗宣传员等64名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800元。村里公共区域由公益性岗位人员分片负责保洁,并监督群众打扫家里卫生,村指挥部每月评选2次示范户和示范组,并对示范户和示范组进行表彰奖励。

同时,村指挥部为了美化环境,还邀请思渠镇内学校会画画的教师,到村里画一些以脱贫攻坚政策宣传为主墙画,既美化了乡村又宣传了政策。“我们有空来画画,既是对自己能力的提升,也是为脱贫攻坚工作奉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思渠镇杨南村小学的教师杨燕 说。

通村公路改变生活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边疆村每个村民心里都明白的道理。该村60多岁的村民谢光会介绍,以前村里没有通公路,大家买肥料要到思渠镇上去买,来回一趟要走5个小时左右,有时还要背一包80斤重的肥料背起回来,那种日子现在想起来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

谈起过去的生活,在场的村民们都纷纷表示,党的政策实在是太好了。村民谢光会说:“如今出门有车坐,读书有补助,看病有报销,老人有养老保险,实在贫困的国家还有低保,这些政策以前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该村境内有个地名叫双鼻孔,双鼻孔里流出一股的泉水,从来没有因天旱而断过水。以前,该镇曾经想将此泉水引到杨南村及以外的村寨作为人畜饮水,便在边疆村村寨后方修建了一条简易水渠,后来因管理不善,水渠逐渐被堵塞,就没有人再清理。

2006年,该村村民想通公路,就积极向上级争取,上级投资爆炸物资,村民投工投劳,顺着以前的水渠修通了进村的第一条8公里毛路。

2015年,村民为了更加方便,每户自筹资金300元,再次从村寨的对面修通了3公里公路硬化公路。如今该村公路可直通中寨镇、思渠镇,加之“组组通”公路全覆盖,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

2020年,该村通过指挥部积极向上级相关争取,安装了通村通组硬化路护栏60米,修建了人行桥1座,硬化了产业路1.1公里,硬化人行步道3.3公里,砌公路堡坎2000余立方米,修建防洪堤坝200米等。

该村自从有了通村通组公路后,村里的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村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在下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村将会带领村民继续努力,把村庄打造得更加美好,千方百计增加村民的收入,力争从全县的贫困村变为收入的先进村!”村党支部书记邓文远信心十足地说。(杨友 田晨曦)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