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方:传承“枫桥经验” 守护万家灯火

2020年08月07日09:40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大方县凤山乡“义务巡逻队”开展常态化巡逻。邓生露 摄
大方县凤山乡“义务巡逻队”开展常态化巡逻。邓生露 摄

近年来,贵州省大方县凤山乡以“两带三治”社会治理机制为抓手,突出党建引领、治安管理和三治融合,创新推进“警务两会”+“十户联防”的“2+10”治安管理模式,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早处置,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前端,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双提升”。

突出党建引领,实施“三大工程”

实施“政治引领”工程,把准主攻方向。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贯穿基层社会治理的主线,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确保基层社会治理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由乡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担任“十户联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带领乡党政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乡村治理,做到谋实事、出实招、得实效。

实施“基础保障”工程,汇聚治理动力。按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创建要求,投资1000余万元启动新建凤山派出所项目。加强警务工作保障,每年划拨20余万元作为派出所交通通勤、办公用品、警用装备和生活设施的专项经费。着力打造“联动型”“服务型”警务,招聘辅警7名、村警8名充实公安队伍力量,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汇聚基层治理强劲动力。截至目前,全乡所辖的8个村(社区)均标准化设立警民议事办公室、人民调解室。

实施“服务引领”工程,拓宽服务渠道。坚持“民需警应”,大力培育建设“乡警”“乡贤”“乡村治理督导员”三支队伍,下派7名派出所民警挂职村干部,其中3名党员民警挂职村党支部副书记,推动警务力量下沉到村。以暖民心、解民忧、护民安为生命线,选拔政治立场坚定、热心公益事业,支持公安工作的乡贤寨老167人、乡村治理督导员、党员干部310余人参与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打造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

突出治安管理,实现“三不目标”

强化源头治理,实现“矛盾不上交”。深入推进“警务两会”+“十户联防”的“2+10”治安管理模式,全乡组建305支联防队,聚焦矛盾纠纷源头,全面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形成防范、排摸和调处矛盾纠纷的合力,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今年以来,全乡共召开“警民议事会”200余次、“警务联席会”6次,排查和收集矛盾纠纷及群众诉求共120余条,化解相对复杂的矛盾纠纷30余件,解决较大矛盾纠纷8起,普通矛盾纠纷100余起。

坚持问题导向,确保“平安不出事”。强化对“8+2”重点人群,即8类人员:精神病人、大龄男单、长期酗酒滋事人员、作风不正人群、吸贩毒人员、有家庭暴力史或有家庭暴力倾向人员、问题少年、对于有可能产生社会危害性人员;2类群体: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早婚早育和失学辍学人员的管理和防范“盗、抢、黄、赌、毒”、电信诈骗、传销、非法集资等问题为重点,构建“天网”+“地网”+“大喇叭”智慧安防小区和平安村寨建设。建立“凤山义务巡逻队”,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义务巡逻,形成“人防+技防”的立体防控体系,有效维护社会治安。

坚持服务至上,做到“服务不缺位”。强化“就近办、马上办、一次办”改革,在乡便民大厅设置交通管理服务窗口,减少了群众“两头跑”,真正让群众享受的快速、高效便民服务。推行“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安置警务自助服务设备,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打通服务群众的“网上通道”。针对行动不便的群众,大力实施“上门服务”,为群众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今年以来。全乡民警开展“上门服务”120余次,服务群众180余人。

突出“三治融合”,推动“三治有效”

“自治”强动力。将“三乡”队伍作为推进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在有条件的试点村施行“村规”“组规”“家规”三规治理网络,组建村规执行委员会,取得良好效果。在幸福二村率先利用大数据APP进行积分制管理,创新“三个一元”治理机制(农户自筹1元、村集体补贴1元、乡政府奖励1元),评选出卫生文明户、引领发展户、道德模范户“最美疫情防疫员”等420余户,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法治”强保障。依托千名政法干警下基层和脱贫攻坚“54321”结对帮扶干部队伍,组建“三乡警务帮忙团”。今年以来,“三乡警务帮忙团”下沉一线600余人次,开展各项服务活动65余次,帮助服务各类群众2000余人次。切实做到了纠纷调解“预警预防早介入、民调民解民参与,提质增效不反弹、群策群力不上交”。近年来,全乡未发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民转刑案件”。

“德治”强支撑。抓好“大喇叭、宣传栏、讲习所、积分超市、文艺队、文化广场”等德治“六个”载体,传播党的好声音、形成社会好功德。谢都村坚持开展“三美三好”评选活动,传承乡风、继承文化;银川村坚持举办红歌比赛和农民春节运动会,形成社会正能量;店子社区开办百姓大食堂,倡导移风易俗。建立“红黑榜”机制,对村民进行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倒逼村民自觉履行义务。(邓生露)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