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在认识上,既要以军令如山的紧迫感打赢收官之战,又要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瞄准乡村振兴。教育是改变思维、增进技能的最有效手段,事关千家万户、情牵千村万落,抓好教育扶贫是落实人民至上理念、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六稳”“六保”的重要内容。要完善省、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学校、班级“七级协同调研督战”机制,以控辍保学、学生资助、配套学校建设为重点,查缺补漏、迅速整改,推动问题彻底整改。要把教育作为防止返贫的利器,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精神,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积极谋划乡村振兴战略,续写脱贫之后教育扶贫的新篇章;要认真总结教育脱贫的经验做法,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抓手,积极培育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补齐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
在战略上,既要立足现实解决当前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增强内生动力。要深入领会“把教育作为拔掉穷根的根本之策”重要内涵,构建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教育事业发展机制。要充分认识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目标,把控辍保学作为当前挂牌督战的头等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失学辍学学生动态清零;要准确评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贫困家庭收入造成损失情况,用足、用好国家普惠政策,精准及时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要完善易地搬迁安置点的配套学校建设,着力提高贫困地区“造血”能力;要摸清农民培训期望和就业需求,做到精准培训、精准就业,避免造成教育扶贫资源浪费;要把治理精神贫困、心理贫困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目标,抓好“扶智”与“扶志”,解决个别贫困户动力不足的顽瘴痼疾。
在导向上,既要坚守智力扶贫本位促进产业升级,又要拓宽扶贫路径构建立体帮扶机制。教育扶贫的优势是智力帮扶,要旗帜鲜明地树立智力扶贫这个导向,促进贫困地区思想转变、技能提升、产业升级;要把科技扶贫和送教下乡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路径,既要服务于农村产业革命升级,又能让贫困地区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要打好教育扶贫的“组合拳”,结合不同学校特质,探索多元帮扶机制,在深化校农合作、培养基层干部、送医送药送诊等方面用其所长,多渠道助推农村产业革命。
在措施上,既要城乡一体抓基础保障,又要特殊倾斜抓兜底保障。要把握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统筹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夯实义务教育基础条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一体化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设施建设和职业教育发展;要结合农村产业革命对产业人才的需求,通过集中培训、送教上门、远程教育等方式,传授种养殖技能、传播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等,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后劲。要考虑不同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扶贫措施,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对因身体不具备学习条件的辍学学生,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帮扶办法,通过定期上门辅导、个别视频指导等策略,确保完成义务教育任务,同步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同时要避免因病致贫、因残返贫等问题发生。
在资源上,既要盘活用好省内优质教育资源,又要善借外力发挥东西协作优势。要充分发挥省内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高校产学研结合,瞄准食用菌、茶叶等12个特色产业,集中高校科研力量助力扶贫,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民增收;要挖掘推广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中的先进典型,激励更多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要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挖掘推广结对帮扶的好经验,深化“组团式”教育帮扶,协力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种子学校;要坚持“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积极选派师资进修学习,为农村教育发展筑牢根基。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本文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8ssd13〕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辩证思维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他指出,一手抓剩余贫困人口的减贫,一手抓已脱贫人口的巩固提升,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等重要论述,对持续推进教育扶贫极富现实指导意义。坚持以“两分法”和“两点论”的辩证思维谋划教育扶贫工作,既要聚焦主要矛盾和当前问题,又要以发展的眼光剖析问题本源,为实现稳固脱贫、防止返贫提供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