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兴旺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小朋友们在认真做手工。 |
为切实解决好“搬出来后怎么办”问题,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荔波县采取“五个三”措施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党的建设,把安置点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全面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定岗位明职责,建强组织堡垒
围绕健全组织构架,配强干部队伍,完善工作机制,建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基层党组织阵地。强化组织架构。从各乡(镇、街道)、县直单位抽调党员干部选配为安置地党组织、综合服务中心和安置地社区专职人员,按照“街道—社区—组管委”三级组织架构,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根据群众意愿建立栋楼“组管委”,坚持本人自愿、群众认可的原则,由楼栋居民推选、自主推介选举产生。强化工作职责。“组管委”人数一般为5人或7人,原则上不由社区“两委”干部担任,并按需设职一名“组管委”组长,负责发展党员、联络、宣传、调解、监督、环卫等工作,按月享受工资待遇,推行网格化管理,把每名搬迁群众都纳入服务范畴。强化工作抓手。通过制定党建清单,推进搬迁地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明确每个搬迁地党支部每年培养1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每两年发展1名以上党员。目前,选优配足社区“两委”班子7人,组管委组长33人,24名网格员,实现组织联建、班子联抓、工作联动的格局。
配设施强基础,强化服务保障
聚焦社区服务、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四大要素”配套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建设。整合县直部门、街道、社区服务功能,设立人社、民政、卫计、教育等“服务窗口”,开办日间照料中心,全面推行“窗口服务”24小时值班坐班、“AB”角服务等制度,坚持“限时办结制”,为群众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确保窗口服务不断档、不掉线。强化公共服务建设。选配优秀教师到安置点任教,在安置点设立优质学校分校,配强师资力量,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就近能上学,配套建设荔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荔波高级中学、荔波第五小学、荔波第六幼儿园、社区卫生院、警务室、扶贫车间、特色商业街、农贸市场、地下停车场、文化广场、体育场、图书室、快递店等,开通社区到城区的2路、3路公交专线。强化社会服务建设。紧紧以党建为引领,建立工青妇服务中心、社区治理指挥中心、人力资源中心,组建青年志愿者队伍11支154人,巾帼志愿者队伍11支108人,职工志愿者队伍11支220人,多元化为搬迁群众提供志愿服务、法律援助、创就业支持,切实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
抓培训促就业,确保增收致富
围绕推动搬迁群众生计方式的非农转变,实行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确保有劳动力家庭实现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强化就业培训。依托社区培训中心脱贫攻坚夜校、扶贫车间、巾帼手工坊等平台,扎实开展民族手工艺、家政、彩绘、厨艺、电工、电气焊等各类培训28期3200余人,使大多数搬迁移民基本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并采取“社区+企业+搬迁户”的方式拓宽就业门路,与湖南中联重科、耕德公司、广州爵仕水疗设备有限公司、鹏鼎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有效解决全县7956个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问题。强化劳务平台。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为企业用工和群众就业搭建联系“桥梁”,加快组织化劳务输出和安置地产业培育,组织76家企业在安置点开展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三千余个,收集县内外2379家企业72621个就业岗位信息,通过“荔波就业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荔波企业招聘QQ群”和岗位栏等及时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强化创业就业。盘活迁出地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三块地”资源,实现搬迁群众生计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确保搬迁后原享受的政策不变。为群众对接联系“特惠贷”、就业创业等政策,积极发挥创业致富“带头人”作用。如:党员致富带头人姚贤军组建劳务队到附近建筑工地务工300余人;社区组长覃毅组建农耕队到附近拉岜村果园管理、务工200余人,多渠道实现增收,真正做到“搬新家”与“能就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重文化讲感恩,促进民族融合
通过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强化文化活动。设立少数民族歌堂,组建少娄民族山歌队、广场舞队,结合民族节庆日、国家重大假日和群众民族民俗喜好,举办“布依山歌颂党恩”活动26场,积极开展拔河比赛、包粽子比赛、猜谜语等系列文娱活动,全面点燃群众生活激情和信心,有效增进搬迁群众之间感情,营造和谐、快乐、安居、乐业的生活氛围。强化文化教育。举办“四点半课堂”16期,开展“说变化、话感恩”感恩主题教育课1期,开展“追梦书屋”阅读陪伴护成长活动2期,开展家庭教育“七进”大讲堂活动2期,着力补齐社区学生课后辅导短板问题;大力举办青年夜校“志智双扶”课堂,现已在安置点开班43期,参与学习群众1500余人次,为群众奔小康树志气、增智力。强化感恩教育。设立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乡愁馆、工青妇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工会职工之家、健身广场等活动中心,配足配齐篮球场、羽毛球场、气排球场、休闲健身器材、音响、话筒等设施设备,悬挂新旧住房对比照片活动,编唱移民山歌,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感恩党的好政策,开展“感党恩系民情”、文艺汇演、电影放映、节日慰问等活动,发放各类政策宣传单1万余份,悬挂感恩标语50余条(幅),免费义诊5000余人次,多层次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求。
善治理树新风,打造宜居社区
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强化治安管理。借助政法机关统筹实施“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打造平安智慧社区,设立警务室,配备警务人员、保安人员、警务巡逻车辆等,组建法律援助志愿队,设立维权服务窗口,开展法治宣传活动11期,共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300人次,帮助搬迁群众提升知法、守法、用法意识。强化文明示范。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公约,党员带头作表率,倡议“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活动,结合实际每月组织开展环境卫生、秩序维护、“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推动提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移风易俗。深入开展“晾家风·晒家训”等活动,加强传统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深植良好家风和谐民风,对滥办酒席进行专项整治,教育引导群众力戒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互相攀比等各种陈规陋习、不良习气,形成崇尚科学、文明、节俭、诚信的良好风尚。(文/图 龙侨 莫淑相)
![]() |